□ 王海梅
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网络游戏成瘾对于网民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得到各界的重视。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并要求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
对未成年人玩网游限定时间和时长,可谓是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硬招,因此新规一出来就受到了老师、家长们的点赞。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差,但是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容易被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吸引且被游戏的“成瘾设计”所羁绊,从而造成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且无法自拔。缺乏运动和体育锻炼使身体素质下降,身体机能受损。沉迷网络游戏不仅容易使未成年人视力受损,而且会影响他们对学业和知识的兴趣。更有甚者沉迷于游戏虚拟世界,日渐颓废,引发性格异化。
其实游戏并不是新鲜事物,古有斗蛐蛐、九连环、猜灯谜,而丢手绢、跳皮筋、跳格子这些游戏很多人都玩过,甚至有一些游戏魔方、打篮球、踢足球等发展成为竞技运动。所以说游戏本身是个中性词,不意味着其肯定包含着“玩物丧志”的属性,有很多游戏成为了益智、健康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说,游戏包括网络游戏是个筐,只是一个形式,它们对每个人所带来的好的或者是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游戏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本身。跑步有利身体健康,但很枯燥。篮球、足球其实是加了游戏属性的跑步类运动,团队合作且有对抗、竞技和兴趣性。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玩游戏能释放压力且能在平淡的工作学习中找到刺激和乐趣,在生活中带来片刻的放松,有张有弛。
“双减”政策已开始实施,孩子的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减轻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再加上此次出台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新规,是帮助孩子从网络游戏中解脱出来的有利契机。作为学校来说,要利用好课后延时服务,通过开设体育类、艺术类等兴趣项目,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转移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作为家长,要拿出时间、创造机会进行亲子互动,周末带孩子去逛逛博物馆、去体育馆打打球、去公园认识花草植物,平常可以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自立意识,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孤单,在现实中也能找到很多乐趣,从而减少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