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竺山词心

  □耿国良

  走进周铁沙塘港竺山书院,那临湖的微风带有一股春天的味道。遥想当年的竹山先生蒋捷,肯定是被这一方山水所吸引,才回到此处开起蒙馆,过上他的隐居生活。也许对于现代人来说,蒋捷真是块榆木疙瘩,放着大好的前程不去,却偏偏在这穷乡僻壤里坐冷板凳。但这片山水并没有辜负他,宋词三百首里他独占八首,一下子奠定了古阳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为清代的阳羡词派问鼎全国词坛,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饮太湖烟雨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愿望啊,竹山先生做到了,真是要羡慕死广袤中原的那些文士。虽然我生于古阳羡,但是属于古阳羡的丘陵山区,离真正的太湖水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所以我平生第一次面对并震撼于极其开阔、缥渺的太湖水,是在跨过太湖来到姑苏城外的光福风景区。虽然不曾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也没有见到千帆落尽,但是静坐于山林之间,瞰视那一片太湖水,心潮澎湃得好似要把整个天水相交的太湖美景,收入囊中。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水一石,已然在二十年前的记忆里,却始终那么的清晰。后来又到过无锡鼋头渚、长兴县夹蒲,在临湖而憩的时候,那种无法释怀的心境,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姑苏。

  在竺山书院中,听着隐隐约约的太湖水声,看到阴暗云层里射出金亮阳光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我,随行者和接待我们的灵智大师,都感叹不已。也许冥冥之中这位词神在护佑着我们,或者在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太湖水是有灵气的,更何况不远处就是鼎鼎有名的灵山大佛。

  竹山先生的墓地与千年之后的我们相遇在太湖之滨,那是古阳羡这块土地上的百姓对竹山先生的敬仰与守护,沙塘港这个小村庄对他的深情容纳更让我肃然起敬。苍竹悠悠,道不尽的沧海桑田,留给我们的唯有叩首与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