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培根铸魂工程,从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入手,因地制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江阴
用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发展
“宿雨初晴日上迟,湿烟争出乱峰低。阁中兀坐浑何见,隔岭惟闻叫竹鸡。”近日,走进江阴市云亭街道毗山村,房屋外墙上一首首歌咏毗山的诗句便映入眼帘。从毗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建钧口中了解到,该村收集了从宋代开始历朝历代歌咏毗山的诗300多首,以彩绘的形式呈现在村内每一个角落,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记下了属于毗山特有的诗歌文化。
做好“开门一件事,迈好履职第一步”。从江阴市委组织部了解到,自今年江阴全市274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完成后,不少村(社区)就以“一刻不耽搁”的状态迅速进入“实干模式”。仔细梳理发现,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振兴。“在‘塑形’的同时,更注重‘铸魂’,以此凝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江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为江阴蹚出了一条乡村发展的新路。除了诗词上墙之外,毗山村还通过打造风雨党建廊、新风大讲堂、国风学诗班、古风村史馆、和风工作室等“五风党建”综合体,将文化传承、乡村治理与基层党建有机融合,亮出美丽乡村特色品牌;祝塘镇河湘村正在挖掘乡村文化亮点,把党建文化、农耕文化、教师文化相融合,把“文化之村”这张名片擦得更亮;申港街道东刘村建设“东刘农耕园”示范站,以农耕文化为主基调,尽显农业农村“文艺范”。(唐芸芸)
宜兴
让传统村落在“活化”中新生
走进宜兴市张渚镇里干自然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鲜活的水墨长卷:涧滩溪水潺潺,农妇在“桥埠头”上洗衣洗菜,一排古民居依涧而建,明代古树发出新芽。这个拥有800多年建村史的传统村落,古时为山货古驿站,近两年通过古民居的修复和环境的整治,呈现出令人惊艳的乡村之美。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宜兴市将传统民居、传统村落等的保护列为加分项,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加速带动全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眼下,以江南水乡特色为主的宜兴传统村落,正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翻建中得到新演绎。
除了传统建筑的保护外,宜兴许多村落开展包括编撰村志村史、记录抢救传承非遗项目和对历史文化名人梳理研究等工作。在首批省传统村落中,前墅的柴烧窑烧制技艺,芳庄羊肉烧制技艺和龙灯,国山的梁祝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休闲农业、旅游业,传统村落被地方政府寄予厚望。芳庄是宜兴最大的村落,古街、古桥、古驿站等历史遗存众多。通过3年的修复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旁的千亩江南荷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村庄农、文、旅三业融合发展态势强劲。(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