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际,2021年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将相约无锡运河之畔。大运河繁华千年,奔流不息,运河两岸,留下了不可胜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行走无锡运河畔,被泥人、紫砂匠人的娴熟手法深深折服;一件件寸马豆人的无锡精微绣,着实令人惊叹;听,那是锡剧的空灵婉转;看,玉祁龙舞似要飞上了天;来,品一杯双套黄酒,留给舌尖的是醇厚甘甜……如何让运河非遗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让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让流动的文化更加灿烂?无锡正不懈探索,努力实践。
无锡非遗 运河明珠
“短暂人生中我们总在失去,但唯独不能失去信仰。”10月9日晚,作为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无锡市锡剧院原创现代锡剧《蝶恋花·沈琬》献演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老戏迷直呼,听到了软糯婉转、收放自如的正宗锡剧;年轻观众说,这剧台词美、意境美,犹如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一年到头,无锡国家级非遗锡剧一次次走出无锡,大放异彩。不光是锡剧,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精微绣、太湖船点、无锡纸马……沿着大运河,无锡非遗北上、南下,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在各地留下了闪亮的身影。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在疏浚、修筑、维护和使用的过程中,在流经的每个城市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优秀多元的民间文化。就拿江苏运河八城来说,既有楚汉文化、淮扬文化,也有以无锡、苏州、常州等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无锡非遗,也带有运河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差异性,比如,锡剧、吴歌、苏绣、竹刻、古琴、昆曲、江南丝竹等,并非无锡独有但有无锡特色;再比如,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泰伯庙会、梁祝传说等,为无锡独有,历史悠久,特色凸显。这些无锡非遗构成了运河沿线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活态保护 无锡实践
出水芙蓉、东方龙、快腾进、叠龙……走进玉祁街道舞龙博物馆的九龙宫内,一支由12名听障人士组成的龙舞队正在排练。领头人是省级非遗项目玉祁龙舞的第四代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吕武。去年,在无锡举行的运博会上,吕武和他的龙舞队在开幕式上大展风采。这些年,无锡对非遗的保护改变了孤立于生活空间的“静态”保护模式,发展出了工作室带徒,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企业化运营等“活态”保护模式,突出非遗传承人的主导作用,服务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放大人才效用,确保非遗的“生命力”。
技艺传承靠的是人,因此,活态保护是非遗生存发展的根本,无锡也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无锡市文广旅游局在市、区文化馆开设了非遗普及课;市人社局在各区举办了非遗技能技艺传承培训班,从初级到高级;打开无锡文化云微信公众号,即可“云上”学习非遗慕课。无锡政府部门还主动出击,组织无锡非遗亮相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打造的“非遗购物节”,集中推介酱排骨烹制技艺、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珠绣等好吃、好看、好玩的无锡非遗,从线下到线上,拓展了无锡非遗传播的场景。
传承创新 释放活力
国庆节前,刚从新疆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技艺展演活动回锡的无锡精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又出现在梁溪区举办的“首届家居嗨购节”上。在广益家艺小镇,她带去了锡绣挂件、围巾、书签等精美的日常用品,一展现代人的精致生活。连续多年,赵红育与中国某知名手表品牌合作,推出限量款刺绣表盘,引领时尚潮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是个永恒的课题,而这些非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它们带有穿越时空的经典属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找到非遗与时代相结合的入口,释放非遗活力,便成为非遗传承的关键。
截至目前,无锡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共195项(含扩展项目),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85人,形成了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体系。近日,无锡市文广旅游局起草了《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无锡的非遗保护体系更加规范。据了解,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无锡正在完善运河沿线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梯队建设,推进濒危非遗项目、高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数字化记录,组织运河沿线非遗展示交流活动,在传承创新中彰显非遗魅力,释放非遗活力。无锡非遗也将随运河奔流不息,更加灿烂。(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