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无锡黎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为上海商用飞机公司定制的2台机身测量机器人发往上海,投入使用。这家惠山投资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企业,在服务转型升级企业的同时获得了自身提能发展的动力,昂首阔步挺进深空深海产业链。在以智能制造为产业发展导向的惠山,政产研一体化的自动化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丁汉院士领衔的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是去年落地惠山的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的核心。张刚博士带领的华中科大无锡研究院机器人研究所,是惠山区投入千万元搭建的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它也是江苏中心的重要研发平台,黎曼公司则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载体。
“就是在这个研发平台上,首台视觉导引机器人‘降生’了,并用于一汽解放锡柴的发动机缸盖自动化上料。”张刚说,这台机器人原来为锡山一汽车组装企业设计,听说与距离研究所不到1公里的一汽解放锡柴有意推进智能化生产,张刚就将机器人的系统设计方案和应用场景推荐给“邻居”,“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
企业转型智造,光靠机器人还不够,再造流程至关重要。一汽解放锡柴总工长黄成在企业工作25年了,对企业的“家底”非常清楚。2016年开始创建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一汽解放锡柴惠山工厂就把“单子”交给了相关团队,系统集成方案改造了原来“人盯机器”的生产流程,总控“大脑”同时指挥着越来越多的数控机床、机器人和相关生产系统,使生产效率整体提高了5%。“这令人难以置信地打破了原来产能的‘天花板’,展示了柴油机生产的未来场景。”黄成说,如今企业的年产量超出规划产量的近50%。
高端科技平台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成长壮大的能量,携手“双赢”。从研发团队到建成平台,黎曼公司获得了充足的研发资金和宽裕的生产车间。“政府的大力支撑,才使团队敢于接单,叫板高端市场。”张刚说,视觉导引机器人的研发成功,使团队入选2020年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这款最早计划用于光伏产业的机器人,(下转第3版)
大所强企研产相融提能升级
(上接第1版)一下子在汽车、柴油机等行业“红”了。从5年前年营收不足百万元,到如今的近5000万元,张刚和他的40多名研发人员走上了转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集成服务之路,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深海探测器等大型构件测量机器人的性能,均已达到国际顶尖精度要求。
“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以人才和团队为本,探索科技平台+集成服务的新模式,将推动企业加速提档升级,加快形成智能制造提档升级的‘惠山样板’。”惠山区相关负责人说。(裘培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