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市区一些路段出现很多施工人员和挖掘机,有挖树的、有立围挡的。树龄10多年、直径20多厘米的香樟树被断头铲尾挖起,有的桂花树开得正盛也被挖走。围挡立起来后,人行道没了,非机动车道被占了1/3,行人要步步惊心地走在非机动车道上。
这一幕幕情景让周边居民直呼傻眼,看着家门口熟悉的大树说没就没了,也不知道树木会被挪去哪里,今秋好不容易盼来的桂花香,还没闻多久就被围挡围个严严实实。居民们更大的疑问是,这些施工是干啥的,工程要持续多久。这样的疑虑在城市的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着,背后折射的是相关部门对市民知情权的不重视,工程施工全过程缺乏与市民的有效沟通,会降低城市管理者与市民间的信任度、配合度,使得好事的成效打折扣。
现在信息发布渠道多元,不管是在施工区域周围张贴告示,还是在报纸、广播、新媒体上公布施工信息,都很便捷。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工程施工都很“任性”,管你咋看咋想的,上来就立围挡、挖树、挖路,找个施工人员问问情况,大多是一问三不知。这也好理解,现在很多工程都是层层转包,干完自己那摊活就了事不用管那么多。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工程主体还没个眉目呢,人行道两边的围挡就早早立起来了,市民忍受了大半年的行路不便,真正的工程是个啥、啥时弄没人知晓。围挡里面慢慢成了“三不管”地段,积累起了不少垃圾。有的工程虽然也贴了告示,但只在某个角落一贴了事,过两天告示就不见踪影了,知晓度远远不够。
工程施工除了信息不透明,还有一点为人诟病的就是工程衔接不合理。以市区某大型公园的升级改造为例,年初启动党建主题公园建设,年中进行排水设施改造,前不久又开始对部分区域封闭施工,从年头到年尾公园里就没消停过,围挡不断转移阵地。以至于有市民抱怨说,平时休闲锻炼受影响不说,赏樱、赏桂花、赏红叶都不尽兴,这些施工为啥不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非要你方唱罢我登场?
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不管是建设还是更新,免不了要开展种类多样的工程施工,会对市民工作生活造成影响。我们常说,城市是市民共同的家园,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环境改善需要每位“主人翁”呵护、助力。必要的广而告之,公布施工的内容、时间、区域等,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等性,给予市民特别是利益相关市民以充分的心理调适期,体现着城市发展的以人为本,体现着城市管理者对“主人翁”的尊重。
对一些事关市民切身利益的工程,广而告之不仅是告诉市民有这么个事,也可以就工程衔接、施工内容完善等征求市民意见,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让工程施工进展顺利、早日见效、发挥更大作用,这应该是各方都乐见其成的事情。 (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