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要闻

甘当路石 民族团结

——“两路”精神述评

  这是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这是中国军民波澜壮阔的逐梦征程,这也是中华民族敢为人先、奋勇前行的历史壮举——10多万名筑路军民劈开悬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险,建成修通川藏、青藏公路,打通西南边陲的交通动脉。

  2014年8月,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一场绝境修路的伟大征程

  拉萨西郊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巍然矗立。石碑背面篇首上书:“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10多万人的筑路大军克服高原缺氧、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不利条件,靠着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开始了征程。

  通横断山脉,跨通天巨浪,越沼泽冻土,穿原始森林。漫漫4年,筑路大军挖填土石3000多万立方,造桥400余座,这场与自然斗、以生命搏的筑路征程,最终以胜利而终。

  1954年12月25日,这是西藏人民的大喜日子。这一天,两条公路同时通车拉萨;这一天,满载物资的车辆来往穿梭;这一天,西藏结束了千百年来仅有栈道、溜索、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封闭状况。

  一段跨越时光的生命礼赞

  西藏军区军史馆内陈列着一把铁锹,铲头锈迹斑斑,握柄也布满裂痕。但这把看似普通的铁锹,却承载着建设两路的伟大使命。

  艰辛成就伟业,牺牲铸就辉煌。4360公里的交通线唱响了发展的繁荣赞歌,也留下了英烈们的悲壮凯歌。

  雀儿山工地,年仅25岁的张福林在爆破过程中不幸被巨石砸中。可可西里,海拔高、气压低、瘴气重,工兵第二团战士乔振武在睡梦中突发急症,抢救无效牺牲,永远驻守在青藏公路。

  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两路”精神,与时代交融,与日月同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数英雄用血肉,撑起雪域高原的交通线。昔日封闭的高原荒漠,自此换了人间。

  一首团结奋进的时代颂歌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20世纪60年代,一首《洗衣歌》唱出了藏汉同胞的深厚情谊。

  以真心换真心。在筑路的过程中,川、青、藏省区群众积极参与。来自四川甘孜州的6000头牦牛成为第一批支援物资,17000名藏族同胞为川藏公路建设挥洒了青春与热血。

  “路修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藏汉一家紧密团结的故事,始终在传唱。

  辛苦耕耘,平凡人成就伟业;接续奋斗,新起点再创辉煌。

  60多年来,藏汉人民发扬“两路”精神,为打通进出西藏的道路不懈奋斗:新藏、滇藏公路进一步加强交通联系,青藏铁路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为进藏空中运输保驾护航……

  昔日川藏、青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称作“幸福的金桥”“吉祥的彩虹”,如今众多“金桥”“彩虹”如格桑花般扎根、绽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两路”精神的激励下,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将迈上新的台阶,雪域高原的社会主义建设将踏上新的征程!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