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唯
年过花甲,回想六十多年人生经历,真正与自己做伴时间最长的是书籍。
先说买书。最初有关书的记忆,源自儿时对小画书的迷恋。儿时,家里清贫,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摆设,只有一个占据了半面墙壁的四层大书柜。父亲爱读书,为培养我们兄妹三个从小爱读书的好习惯,每个月都会给我们买三本小画书。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形象生动、故事感人的小画书,就是我们最早认识世界的启蒙读物。而且我还是觉着不过瘾,于是省下奶奶给买冰棍的钱买书。9岁那年,我第一次用省下的钱买了第一本小画书《鸡毛信》。
工作后,开始花自己挣的钱买书。那时每月工资18元,工资一发,留下9元的伙食费,余下的钱都买了书。我用自己的钱买的第一套书是《红楼梦》。那时书价不高,一套四本的《红楼梦》,只要3.4元。虽说书价不高,但也经不住我那样花钱,所以每到月底,口袋比脸还干净。两年学员期结束,工资长到22元,依旧还是每月9元的伙食费,其他的还是买了书。《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西游记》《子夜》等中外名著,大多数是那时买的。刚参加工作时,我住在单位一间堆放旧物的小仓库里,属于我的两百余册书分别装在五个编织袋里,一个挨一个地靠在墙角处。
次说藏书。藏书家的收藏都有明确的方向,要么指向一个朝代,要么指向一个门类,要么指向一个作者。我不是藏书家,也不懂藏书。拥有几千册书籍的我,买书读书从来都是随性之举,少有刻意的时候。即便收藏了一些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喜欢而已,因为我的书不是用来藏而是用来看的。
再说读书。买书、藏书,最终是为了读的。我没指望能读出什么功名,但我真的喜欢无事静坐、有福读书的那种状态。空闲时随手从书架抽本书,“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可以让心灵找到憩息的港湾。
读书使人明智,能提升你人生的高度。高度不一样,你的胸怀和格局也不一样。因此,读一本好书,才能看得远,才能充实自己的智慧人生。读“红楼”而知兴衰,读“三国”而懂谋略,读“水浒”而晓义气。读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泊秦淮》、李白的《静夜思》,那种感恩自省,那种忧伤悲哀,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同身受。不同风格间的碰撞,始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模糊;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
读书不仅带给我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地就会产生一些想法。于是,写作由阅读而延伸出来。开始尝试写诗歌,写散文。多年过去了,读书没读出个什么名堂,写作也没写出个流芳百世的佳作,用朋友和家人的话说:“最多算是个半俗半雅之人。”也是,读书不一定能让一个人成功,但可以让一个人拥抱理想收获幸福。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告诉我们,你曾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绝非无用,它会穿过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容颜,浸染你的品质,提升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德行。
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买书、藏书、读书,书见证了我大半人生经历。我不知道还能与书相伴多久,但只要还活在这个世上,一杯清茶,一卷闲书,心神归一,悠闲而安静,沉默又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