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太湖周刊

他们在无锡追寻交响梦:为音乐,而不仅是为生活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在文化软实力上发力,全力推进无锡美术馆新馆、无锡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将组建市级交响乐团……那无锡交响乐氛围如何?追寻交响梦的民间乐团都做了哪些尝试?《太湖周刊》近距离专访了已经在锡城活跃多年的洛可可交响乐团。

  乐团成立至今已有6年,团长朱泓说,她印象最深的一场演出是去年的一个雨天,在一个社区广场上,一曲《梁祝》让周边居民都聚拢到乐手们周围,一首接着一首地听,“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即使这条路再崎岖,也要坚守。”常年的坚持,洛可可乐团带动了锡城本土交响乐演出整体水准和氛围的提升,他们创立了“太湖之春”“未来艺术家”“疯狂古典音乐周”等音乐会品牌,并且连续几届参与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以及太湖文化艺术季中“梦想艺术汇”板块音乐会。朱泓告诉记者,乐团在无锡大剧院、常州大剧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多场室内乐及交响乐音乐会,也会不定期在运河外滩美术馆、各大文化馆、无锡的中小学校等场馆举办公益演出及音乐普及讲座。去年太湖文化艺术季的开幕式上,乐团与歌唱家廖昌永联袂演出,一曲《绒花》让在场观众流连忘返。“从去年疫情防控形态平缓之后,在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我们逐步恢复演出的节奏和频率,开办小型的讲座音乐会。”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创新突破,今年由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博编曲的《运河画境》,演出后也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在无锡发展多年,洛可可交响乐团的乐手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有60多位乐手,乐团是如何吸引到专业人才、提升专业能力的?洛可可的密码是“一方面保持与强大的外援交流,另一方面则是苦练内功,提升团内乐手们的演奏水准。”朱泓告诉记者,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浙江传媒大学作为技术支持,一直在为乐团助力,比如2017年,无锡洛可可乐团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成立教学实习基地。乐团名家聚集,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常林,是该乐团的艺术顾问、常任指挥;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何弦,是乐团的顾问;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江博,是乐团艺术总监。朱泓说,乐团所有的乐手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院派”,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单簧管、钢琴、小号、定音鼓、竖琴、马林巴各类乐器一应俱全。“有常林老师他们在,就好像有了‘定海神针’。”与乐团合作后,张亮等大咖都评价说,洛可可这个乐团对音乐的处理非常清晰,对风格的把握精准,演出水准颇高。无锡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仁仲看来,交响乐团是城市文化品质的风向标。洛可可乐团将交响乐文化的种子深深种入无锡城市的土壤中,增添了宜居之城的文化活力。

  今年以来,乐团已经完成了近30场公益演出,不仅如此,他们还把音乐带到了城市各个角落,尝试将舞台放入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并在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处举行音乐快闪行动,哪怕只有一个乐手一把琴,也能带来强烈的共鸣,“让音乐流动起来,引导更多人感受交响乐,喜欢交响乐。”朱泓说,他们之所以要在无锡构筑交响梦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创设一个更文艺的城市氛围。对于无锡即将组建市级的交响乐团,朱泓说,太期待了,“一个城市的音乐氛围需要更多团体来共同营造构筑,市级乐团打出影响力和品牌,好的演出会更多,与其他城市艺术家们的合作交流也会更多。”(哲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