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洁
将一个物联网智能控制终端安装在路灯上,传统路灯就能根据情况自动调节亮度、控制功率和开关时间,大幅度降低能耗。路灯若出现故障,智慧路灯系统可以及时定位故障和位置并上报路灯管理部门,然后自动派发维修工单。一年前,江苏集萃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从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技术团队,开始物联网通信智慧路灯项目的研发,目前这一成果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得到应用。其中,该产品在常州智慧照明项目中的市场份额已超50%。智慧路灯项目的孵化计划,也已被该研究所排上最新议程。
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在无锡的首家采用新体制共建的专业研究所,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成为“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省产研院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创新纽带”,一方面与各园区、优选项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国际创新资源落地无锡;另一方面与我市多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与技术链的精准对接。这种新型研发模式正成为技术、产业升级的推进器,上演着“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新型研发机构
既要自身活得好,还要引才引项目
院地合作正成为区域发展赋能的新方式。近年来,承担科技体制“探路者”角色的江苏省产研院在深入推进与地方的各项合作方面持续发力,频繁在锡“落子”。日前,省产研院与江阴共建的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举行签约仪式。此前,省产研院已在无锡高新区、惠山、锡山等板块建成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项目经理”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领军人才和一流团队。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对这类新型研发机构的诉求无外乎两点,“活得好”是首要条件。江苏集萃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明透露,研究所成立两年来,销售额已超过2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雷达感知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两大方向,研究所分别在交通领域和智慧照明两大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两年来一批技术成果已落地转化,技术指标、性能也获得了多家行业权威机构检测认证。在今年的物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雷达视觉融合一体机从全国17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三新”成果奖。
研究所自身“活得好”还不够,还要将更多好的团队、项目、人才引进无锡。位于惠山区的江苏集萃复合材料装备研究所有限公司运营一年半以来,已经引进孵化企业6家,多为能代表行业顶尖水平的企业。如江苏志纤复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复合材料成型技术行业的头部企业,日前跟西班牙赛车QEV集团合作开发碳纤维赛车电池包壳体的项目,并成功拿到了订单。部分技术在行业内还是一枝独秀,如研究所从上海引入的仪坤动力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的盘式电机技术为国内独有,研究所不仅提供好的研发生产平台,还为这家企业引荐了政府基金,帮助企业更快发展壮大。江苏集萃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目前集聚了50人的团队规模,其中,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比例超过35%。最近,研究所还在积极筹划引进北京的一个电流传感器项目团队落户无锡。今年9月刚刚落地惠山的江苏集萃应用光谱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5年内计划完成100人团队的搭建,其中20人以上为高层次人才。研究所副总经理赵杰透露,还将利用团队首席科学家的资源设立海外研究所,让更多全球创新资源落地无锡。
体制机制创新
“试验田”打造研发、孵化新体系
针对地方产业需求,研发机构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采访中获悉,省产研院目前在锡下属的研发机构有两类:一类是加盟所,依托于原大学、科研机构载体,和省产研院共建一个研发机构,产研院会根据考核来动态评估或支持加盟所。还有一类是依托市场化项目来成立的新建所,省产研院在全国范围遴选优势项目,被选中的项目团队和地方政府、产研院三方达成一致,到某个城市高新技术园区或者开发区新建研究所。
这类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市场化的运营思路,探索建立了“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主导”的研发机构运营管理新模式。“我们研究所的定位是‘团队控股的企业化运营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每一个定语都蕴藏着一种创新理念。”王明明所在的深度感知研究所,团队占股65%,地方和省产研院占35%,这种股权结构让团队人员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团队控股的股份并没有完全释放,基于未来长远发展考虑,有一半是以“股权池”的形式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当然,三方也会签订建设协议,约定达成人才引进、产业化指标、知识产权等相关考核指标。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地方政府会给相应支持。省产研院也会在人才、项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到很多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引进一位博士有10万元额外补贴,鼓励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省产研院鼓励支持研究所和高校合作,非常利于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王明明称,整体来说,整个机制既给团队主动权,又考虑团队利益,同时把高层次人才集中到一起,“很灵活”。
混合所有制的团队控股方式,不仅发挥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能动性,又能利用政策更好做孵化。“省产研院的体质机制非常符合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我们会完全从市场角度评估、引进孵化项目。”王明明曾就职于多家研发机构,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他认为完全市场化的孵化平台很难生存,“既然是孵化,相当于一个项目或企业的早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如一些创客空间,因为没有持久的资本、技术、团队等支撑,基本都很难存活下去。完全国有化的孵化平台则会受体制机制、利益分配、风险责任等束缚,也很难做好。”他认为,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更有机会成功。
“我们是省产研院下属的第61家研究所,相信这些研究所以及遍布全球的大院大所以后会有更多的横向合作机会,比如几家研究所联合申请课题。”赵杰称。事实上,这样的互动已经成为进行时,江苏集萃复合材料装备研究所有限公司引进的仪坤动力与志纤复能两家孵化企业在无锡相遇后迅速擦出了火花,志纤复能的电动冲浪板项目搭上仪坤动力的技术,产品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联合创新中心
挖掘企业真需求,推动细分产业蓬勃发展
高质量发展对行业龙头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企业并不是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不少企业苦于技术难题,却找不到“门当户对”的专家教授。“有时候貌似找到了,坐下来一细聊,互相有种鸡同鸭讲的尴尬。”有企业负责人戏谑。另一头,高校、研究院的不少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除了在各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外,从2018年起,江苏省产研院还与每个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由企业提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由企业出资开出技术需求榜单,在全球范围寻找“揭榜英雄”,开展联合攻关。这种联合创新中心有效链接起需求和供给两端,成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交汇点。一批无锡企业循着创新的气息纷纷找来,目前,省产研院已经与无锡德科立、法尔胜、时代天使、中感微等十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推动细分产业蓬勃发展。
“以前有内部项目需要研发,要么搜罗网络公开信息,要么依靠各类人脉、圈子资源,效率低,精准性差。”法尔胜金属线材制品团队总工程师张春雷告诉记者,现在企业抛出课题,通过省产研院平台聚集全球创新资源,不仅资源面广,反应速度也很快,有的课题基本上一周时间就能得到反馈信息。2018年成立的JITRI-法尔胜联合创新中心,至今已对外提出涉及光纤、钢丝/钢丝绳、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缆索等行业的技术需求20多项,分别与省产研院下属多家专业研究所进行技术对接,并最终签订技术委托协议,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挖掘企业真需求,一直是联合创新中心设立的初衷,而真假需求的判断标准则是企业是否愿意出资。同时,龙头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也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具有产业共性和代表性。“省产研院鼓励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提炼企业真实需求,并出资委托外部专业研究机构及团队开展产业技术研发,省产研院按照1:1给予项目研发资金配套支持。借此契机,法尔胜推进完成了‘桥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缆索的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法尔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成功研发出系杆拱桥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桥梁缆索产品,并在高邮三垛西桥项目中挂索应用,这是国内第一座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桥梁缆索的公路桥梁,具有重大的前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