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招式有形,文化无形

传统武术在无锡校园里迸发新活力

  清晨7点,晨光熹微,无锡市第一中学武术队队员就已经在操场就位,行完抱拳礼,训练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群每天以一腔热情投入武术训练的学生正是传统文化在一中校园传承的生动写照。木棍击地的声响不间断地响了11年,武术在市一中正迸发出新的活力。前不久,市一中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承项目为武术。

  校园武术“打”进了江南园林

  在一中红楼前舞棍,在天下第二泉前打太极拳,在惠山寺前的银杏树下舞九节鞭……在江南最有韵味的时节,市一中武术队的成员们把武术从校园“打”进了无锡的标志性景点,让传统武术有了江南味道。

  “我们进景点拍摄的时间是在清晨,随着录制的进行,前来游玩的人多了起来,看到一群学生穿着武术服表演,他们都拿起手机拍摄。”市一中武术老师贾伟回忆道,舞到精彩处,游客们都毫不吝啬欢呼和赞美,这让他和学生们倍感自豪,表演起来更带劲了。

  在编排武术表演时,武术队师生有着自己的考量。气质相配,师生在天下第二泉前表演节奏舒缓的太极拳,在一中气势宏伟的红楼下表演棍术。此外,他们还考虑了场景的适配性,在银杏树下舞九节鞭时,树下的银杏叶被带起,场面颇有味道。

  把武术表演放在江南园林中,这一巧妙构思的形成源于市一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该校校长朱晴怡表示,传统武术项目在无锡标志性景点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学生在表演中会感受到这些文化地标的别样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武术表演视频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会有更多人看到这群习武学生的活力和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进而关注和爱上传统文化。”朱晴怡说。

  探索11年,武术教育教学日渐成熟

  “七年磨一剑,首次参赛前内心还很忐忑。没想到,全省首秀,效果惊艳。”贾伟回忆道,2017年,市一中首次亮相江苏省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就取得一等奖。至今,学校已经连续3年包揽一等奖,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武术教育教学的坚守和探索。

  武术专业出身的贾伟于2010年来到市一中担任体育老师,学校于同年开设武术选修课,并成立了社团,贾伟也会在体育课上传授武术知识,11年未曾间断。他坦言,武术教学刚起步时并不顺畅,最开始选择武术选修课或加入武道社的学生不多,他们对武术的认识局限在武侠小说或电视剧中,认为武术是“天马行空”的东西。近年来,怀揣热情投身武术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今年社团人数已经增加到70人。

  “学武术是从小埋藏在心底的梦想,印象中,小学时自己有跟老师练过几招,但当时没认真。”市一中武术队队长左云祺进入一中后便加入了武道社,没有极高的武术天赋,他的成长靠的是对武术的一腔热血和刻苦练习。事实上,不少进入武道社的学生都是零基础,不仅老师的教学需要方法和耐心,学生同样需要习武的热情和不怕苦的精神。不论寒冬酷暑,武术队在每个大课间都会在操场边集合,抓紧时间完成1到2套动作的训练。“训练没有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大多安排在大课间和体活课。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练出效果,我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次训练。”贾伟说。

  为了让传统武术在校园里能被更多学生关注到,市一中为武术搭建多样展示平台。除了参加比赛,每年的校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中,校武术队的登场都能获得满场喝彩。外国友好学校前来交流时,武术队更是一中闪耀的文化名片。

  学习有形招式,传承无形文化

  “武术是有形的招式,无形的文化。或许我们不会成为一代宗师,但把武术一代代传承下去,就是对武术精神最好的发扬。”在武术队队员华尤佳眼中,武术有着包容性,即使没有基础,通过勤勉练习也能出招有架势。这两年,华尤佳逢年过节时,经常被亲戚问及武术学习情况,并会即兴展示上一段,获得不少赞许。“在家人亲戚面前展示时,我感受到武术可以深刻融入生活,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在一中,武术既是体育项目,也是德育的载体。从讲述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到传授武术技巧,贾伟从多年武术教学中总结出了经验:“要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明白武术的含义,其中不可忽略的是根植于武术招式深处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他表示,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希望学生在学习武术后,能有一个伴随自己终生的“好朋友”,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目的。如果有一天他们具备了更高的能力,愿意助人为乐,那武术教育将更有意义。贾伟还解释道,拳,是坚毅、勇敢的体现,而抱拳则代表谦虚和尊敬。武术队训练总会以抱拳礼作为起始动作,这是约定俗成的模式。“最开始我还会忘记这个简单的抱拳礼,但随着武术学习的深入,我看到了这一动作中所展现的是传统礼仪之邦的风采。”华尤佳说。

  武术的传承还将在一中校园继续,后续学校准备建设武术场馆,让武术队和武道社的成员有专业的场地练习,爱好武术的师生将有更大的平台去弘扬武术精神,有更多机会展示武术魅力。

  (杨涵、实习生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