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 园
数字城市建设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建设高水平的数字化城市,让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应该直面广大市民面临的现实问题,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市民的安全感、便捷感和获得感,为“数字人”打造安全的数字世界,让所有市民都能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美好体验。
前不久,《无锡市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了“1+6+N”支撑数字化转型的“无锡路线”。相关部门也提出,要让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聚焦市民最迫切需求、最急难问题、最高频事项,在更高质量助力城市全面数字化的转型中,提升群众的便捷感、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数字城市建设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回应好市民关切也是数字城市建设根植民心、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应该直面广大市民面临的现实问题,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市民的安全感、便捷感和获得感。
数字城市建设应该解决数字世界的安全感问题。对应于数字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应一个“数字人”,这个“数字人”包含了个人在数字世界活动的海量信息。“数字人”较之各类网站、平台,实际已经沦为弱势群体,个人信息的保护成为了短板。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广告推销信息的狂轰滥炸,不由自主地陷入算法的陷阱,不得不面对网络世界各色各样的坑,甚至遭到网络攻击或网络犯罪,等等。数字世界安全感的缺失成为大家普遍的感受。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确保个人核心信息的安全。落实到数字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要规范个人数据信息的采集,设门槛、明权限、定规范、严监管,堵住网站、平台等过度采集个人数据信息并通过黑色或灰色渠道变现的漏洞。另一方面要规范个人核心数据信息的使用管理,由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负责汇总、维护和管理并授权相关审批服务平台使用并更新,其他需要使用相关数据信息的平台要分层分级设定访问权限、限定访问内容。总之,为“数字人”打造安全的数字世界,正是市民热切的期盼。
数字城市建设应该解决数字化应用的便捷感问题。数字城市建设不应拉大部分市民与时代的距离感,更不是为了淘汰部分人,而应该让全体市民一起向未来,享受更便捷的生活和服务。遗憾的是,现实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电子医保卡支付、电子园林一卡通、地铁码、公交码、健康码等,都是以所在部门或行业为出发点而设计的,看似便捷,实则自成系统、互不关联,每个APP背后就是一个“数字人”的“分身”,“分身”越多,数字化应用环境对普通市民特别是老年朋友的友好感越差。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改变数字化设计的思路开始,自觉把市民作为数字化设计的中心来展开,把原本需要的APP下载、注册等都汇集到数字平台服务之中,让市民仅凭一张电子身份证就可以在数字世界自由畅行。大数据方面的相关专家也认为,这样的设想在当今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果真如此的话,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就离市民不远了。
数字城市建设应该解决城市生活体验的获得感问题。让城市有“大脑”、有智慧是数字城市建设的目标,在数字化的加持下,城市管理必然更加精细、精准,带给市民的感受也会逐步增强。当下,大家吐槽的焦点往往是城市的通病、顽症,体验的痛点往往是城市管理的盲点、难点,数字城市建设就应该聚焦市民的“急难愁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好这些问题,给市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如交通拥堵问题,可以依托交通大数据平台,通过红绿灯优化配置和公共交通的实时调度来根除或缓解。市区停车难问题,可以根据各停车场的实时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实现资源共享。还有城市老龄化带来的居家养老问题,可以通过跨情景交互实现更贴心的服务。应急救援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整合,调配最适合的救援力量,选择最通畅快捷的救援路线,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赶赴现场。
数字化的根在市民生活中扎得越深,数字城市建设便越有生命力,市民生活体验的获得感就越强烈。期待无锡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效。(作者系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