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双减之下 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

  编者按:“双减”背景之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今起,本刊推出“育见”新专栏,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锡城知名校长与我们共同探讨,教育本来该是什么样子?家庭教育真正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双减”既是给学生减负,也是给家长减负。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第一中学校长朱晴怡看来,思考“双减”政策,不仅从减少学习负担层面出发,更要关注根本性问题:家长的思想观念是否随着政策的制定而转变?“政策落地已有一个学期,但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多数家长尚未转变原来的育人观,焦虑情绪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评价孩子的标准还是最直观的分数。”朱晴怡说,观念转变不及时,“双减”政策的执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刚刚过去的“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里,不少家长非常焦虑,原因何在?“孩子在家时间长了,没课上了,家长看着孩子做作业、看书时觉得定心,但凡孩子在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家长的焦虑情绪则会变得格外强烈。”朱晴怡分析,以前习惯于把孩子送出去上课的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不长,因此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这导致矛盾的加剧。

  回归角色本位,家长又该关注什么、做什么?时间管理是朱晴怡给出的答案之一。她认为,有时孩子长时间坐着学习的效率未必很高,如果相应的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劳逸结合远比“订”在书桌前效果好。“家长要在宏观上观察孩子的时间管理,了解他们做事过程和结果。”朱晴怡还强调了亲子相处的重要性,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在一旁看看和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书籍,以行动告知孩子学习是一场长跑,给予他们启示。“假期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定下阅读目标,通过思想交流达到情感沟通的目的。此外,双方还能一起做做体育运动。”

  “我理解的教育的样子,是让每个人在教育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并向着更好的自己努力的过程。”在朱晴怡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她意识到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的好坏是失当的,评价应做到多元化、个性化。朱晴怡回忆道,两名学生曾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一名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曾在假期骑自行车环太湖转了一圈,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南风窗》,此后他一直向着这一方向努力;另一名学生则通过校内提供的各种活动平台发现自己擅长表达,大学选择了双语主持,后来进入央视工作。“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孩子发现他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在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路径,不断完善自身。而正因为孩子知道了更好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他才愿意付出,不断向着目标努力。”

  掌握适合的方法,找到适合的节奏

  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旺庄实小教育集团总校长顾万春看来,“双减”是一个大概念,更是一个专业性问题,他针对其中作业管理一块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政策提出要布置分层作业,压缩作业量。而作业联系着教又联系着学,因此通过这根杠杆,在校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实效性。”

  作业少了,自由安排的时间多了,如何当“好”学生?顾万春表示,走进“素养时代”,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了。他们需要用好自主安排时间,科学合理地平衡各学科学习,并安排兴趣特长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当优秀学生,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顾万春提到,以这个寒假为例,学生应学会扬长补短,明确自身各个不同学科的学习情况,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科可以适当提优,基础薄弱的学科应及时弥补,让学习更充分更全面。“从前总说学生的假期被培训机构挤占,业余时间少。如今‘双减’落地,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得到发展。提到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是学习规划,还应包括加入体育、科技、艺术等兴趣爱好的时间。”顾万春说。

  “双减”之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强化,而应重视良好习惯和品格的形成。”采访中,顾万春提到自己近期关注到了18岁运动员谷爱凌,她的优异表现引发全网热议。“谷爱凌成为不少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这和家庭教育是离不开的。她的母亲发现谷爱凌的天赋,并提供了适合的教育。”顾万春表示,家长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天赋和兴趣爱好,给予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还要把握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比如在孩子语言、思维、运动发展的最佳期,提供对应的学习机会,会成长得更好。“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就要先成为怎样的人,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顾万春说。(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