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传统文化赋能 线上艺术拓展

文化市场如何找到新兴活力

  本报记者 张月、韩玲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无锡人在家门口充分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剧院演出一座难求,景区演艺别致有趣,文化场馆的体验活动场场爆满……不宜远行的日子里,人们有了更多时间,也愿意花更多心思享受文艺之美。其中,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并令人欣喜,那就是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如何让融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好地吸收、消化,从而在文化市场绽放出新活力?

  回归

  传统文化,时代表达

  国潮盛行,《千里江山图》让传统文化再出圈。壬寅虎年央视春晚“大赢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成为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作。“太惊艳了!美哭了”“每一帧都是一幅古画”“看完直接从文化自信走到文化膨胀了”……在观众们的期待中,去年曾登陆无锡大剧院、创下票房售罄最快纪录的《只此青绿》,将于6月17日、18日再度来锡。2月9日晚8点,该剧正式开票仅5分钟,就宣告售罄。“太火爆,抢不到啊!我准点进去,点可买的座位显示已经卖掉了。”剧迷小江遗憾不已。跟小江一样抢不到票的大有人在。

  《只此青绿》搅动了演出市场一池春水,更引发了关于“传统文化需要时代表达”的讨论与思考。前些天,盛小云领衔的长篇弹词《啼笑因缘·娜事Xin说》在无锡大剧院精彩上演,无锡观众用热情证明了评弹的时代魅力。新篇挖掘了原著未尽的故事线,以当代审美理念和评弹艺术语言回味经典。盛小云一直走在创新之路上。她表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观,书要常说常新。”越来越多的文艺创作者认识到,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吸引力,只要找到与时代生活的契合点,就能够更好地与当代受众沟通,尤其是让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去观看传统艺术,进而燃起兴趣。

  纵观无锡接下来的演出市场,传统文化内容占比不小,如《方锦龙·新九州爱乐乐团斗乐二次元巡演》,文华奖作品、舞剧《粉墨春秋》,刘晓庆主演的话剧《武则天》,《琴为何物——自得琴社2022音乐会》等。无锡大剧院运营中心总监崔建彬表示,从目前的票房情况看,锡城春季文化演出市场一片大好。剧院有项目库,剧目引进会提前进行规划,在演出的安排上,会充分考虑观众口碑和市场反馈,而传统文化创新类的剧目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类演出。崔建彬告诉记者,受到疫情影响,演出也在不断调整中,但从市场出发永远是第一位的。

  破局

  线上文艺,有效补充

  因为疫情的关系,线下演艺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为打破这一僵局,直播、短视频、线上文艺展演等纷纷跨界补位线下文化市场,营造文化氛围。这个元宵节,出于防疫需要,锡城线下文艺活动纷纷改为线上举行,猜灯谜、讲民俗、看表演、赏园林、吃汤圆、抢红包,气氛丝毫不输线下。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推出了“锡有年味,元宵等你”云上闹元宵、全城大联播,云游锡剧艺术中心、云薖园、东林书院、南长街、古运河等文化地标,吸引了数十万网友观看。

  线上文艺能够成为文化市场的有效补充,离不开受众群体中的新生力量——Z世代的观众。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有着新潮、个性的审美取向。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探索新的文化接受方式,并愿意为内容付费。这些属性使得他们成为文化、演出市场的中坚力量,也成为推动文化市场变革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业内人士分析,年轻的群体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认知水平,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国潮的追捧,促使演艺市场做出相应调整。于是,传统文化、戏曲非遗类的文化内容成功出圈,纷纷上线。线上文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但从让年轻人接受到让年轻人喜爱,还有长路要走。

  呼吁

  更高质量,真正“上云”

  传统乐团也通过更新、更有创意的方式来展现内容。无锡民族乐团的抖音号“锡小民”吸引了近10万粉丝的关注,除了剧院演绎的创新曲目,演员们另类的排练场景也吸引了不少网友点赞。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元宇宙环境的变化,线上演出将不只是线下演出无法开展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全新的表演空间,不能简单地将线下表演录制后搬到线上就算“上云”。“数字艺术发展尚需解决软硬件上存在的瓶颈。”无锡电影电视家协会理事陈肯说,艺术家完全可以开辟一个新的创作世界,在数字技术中记录自己创作的点滴作全景式呈现。演艺行业要提高艺术生产能力,培育符合互联网特点规律,适合线上观影、传播消费的原生云演艺产品,让它更符合线上观看的习惯和规律,能够为观众提供与线下不一样的观演感受;要加快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演出经营场所的数字化进程,打造数字剧场,让更多的名团、名家上线“上云”;要加强演艺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提升数字化传播和营销能力……

  “还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建起实验工作室、艺术博物馆,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美学体验,让优质艺术资源真正成为大众的共享品。”在画家段革新看来,如果数字艺术发展成熟,未来的展览、演出都可以不在固定场所进行,艺术传播局限性也会被打破。“其实大部分线上直播的演出、画展,还是没有解决线下到线上过程的转化,这种转化有时候不能是简单的转移,更应该是一种质变,这样才能真正让线上艺术成为一种独立于线下演出的存在。”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雨驰说,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艺术的进步和变化,进而推动艺术表达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