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年过半百的老人”,当年在媒体上读到此处,匆匆一瞥,全然无感。而今,直觉字字戳心,并且有几百个不服。
人过半百,除了眼睛老花,我是拒绝承认老的。不过,形影不离的手机,暴露了我的最大秘密:一是静音模式,怕被人吵,也怕吵到别人,一直选择静音;二是手写模式,怕提笔忘字,也怕老年痴呆,近来弃用拼音。以上两种模式,使用最多的人群,应该就是中老年朋友吧。
有人说:前半辈子要多做加法,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体验各种各样的事务;后半辈子要多做减法,减掉生命的负累,减掉内心的欲念,减掉有碍身心愉悦的身外之物。
学做“减法”,差不多已成“50后”“60后”共识。现在,流行一种生活哲学:断、舍、离。而我在一群刚刚退休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个更具实操意义的做法:“送烧卖”。这不是什么快递新业务,是“送、烧、卖”。
业界同行智兄,活得率性,提前五年退出职场。原以为他退下来会闲得慌。他答:“忙得很。”我问:“忙什么?”他说,忙着整理旧书旧稿旧日记,忙着在楼下院子里烧日记本。
立即回复他3个“哈”。智兄看出我的疑惑,主动解密,从十几岁记到四十岁,爱恨情仇,魑魅魍魉,什么都有。万一哪天突然不在了,还是烧了最好。二十几本,断断续续,烧了一年。留下一地灰烬,化作春泥,很护花啊!
一个“烧”字,态度决绝,痛快淋漓,而且一把火,真正烧出了“断舍离”。智兄解释说,一“烧”三得,不给自己添伤感,不给爱人添堵点,不给后人添负担。
新认识的朋友丹,也是活得通透的一个文化人。退休两年了,他的生活“三步曲”是:“送、烧、卖”。“送”,把有阅读、使用价值的图书、文具、玩物,一律赠送家乡中小学图书室;“烧”,把日记本、笔记本还有老照片,翻拍下来,然后一烧了之;“卖”,是把那些曾经珍贵的邮册、过时的专业书籍,卖给废品回收的。
“送、烧、卖”,替代“断舍离”,简单、直接、粗暴、高效。微博上关注的一位知名高校教授,可能也快到退休的年龄,他最近发帖坦陈自己清理旧物的一点感受:收藏即埋葬。收藏的东西越多,这些东西就越是沉没,找也找不到,然后被遗忘,当然也很难派上用场。事实上,大多数精心收藏的宝贝,在扔掉之前一次也用不上。
前些天,本土某作家在报纸副刊版上有感而发那么一小段,有点意思。他写道:“偷偷观察,这些年我写的书,女儿女婿好像并不重视,他们新家的书架上,似乎一本都没有——连老爸自己的心血创作都不感兴趣,我留下的那些视若珍宝的书籍,他们会做何处理呢?不敢想。想多了,心疼!找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调整好自己心情,我也要像电脑格式化一样,将我一生的努力和足迹,全部删除;将自己可能给儿女们留下的悲欢记忆,清零。”
怎么“清零”?“格式化”是一种办法。对于那些面广量大的有形的物品、藏品乃至珍品,土法上马,稳扎稳打:“送、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