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强
最能体现近现代无锡人生活场景的地方,莫过于古运河畔的南长街和南下塘街。
这里,从前的生活很慢,慢得像阿炳指间流出的弦音,舒缓而绵长。
邮件很慢,一句小小的问候,浸染成相思无限。
脚步很慢,一次寻常的约会,直等到望眼欲穿。
日子很慢,一种简单的生活,堆积成岁岁年年。
这里,从前的生活也很悠闲,甚或有些慵懒。孩子们在蛙鸣蝉声中欢度纯真的童年,女人在河埠井栏边叙说家长里短,男人在星汉漠漠的夜色里共话乡情,老人在一杯太湖翠竹里消磨着年光。
从前,烟火里的百姓,守护他们祥和安宁的,是一个称作“救熄会”的地方。如今,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内依然保留着几座救熄会,其中三处我最为熟悉。
坎宫救熄会
“救熄”二字,顾名思义,今之消防站所也。
坎宫救熄会位于南长街南段,与清名桥相距不远,小砖青瓦,木制房屋古朴沧桑,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是救熄会中历史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处遗址。“坎宫”取自《易经》,六十四卦中“坎卦”代表水,“救熄”用水,其名得宜。
旧时的坎宫救熄会属民间机构,由地方富商和开明绅士募资兴建。火灾甫起,救熄会迅速组织周边群众救人灭火,保一方平安。参与的消防员,都是身手敏捷的攀爬高手。若遇火警,一件淋湿的棉袄往身上一裹,“蹭蹭蹭”三步两窜就顺竹梯爬上了房顶,实施灭火救援。
如今的坎宫救熄会里,还陈列着旧时的水龙、水桶、水枪、斧头等传统救火器具,供后人参观,可谓一座精致的消防历史文化博物馆。
南区海宁救熄会
矗立于跨塘桥东堍的南下塘牌楼,正面书“南下塘”,背面题“重恩坊”。旁边的庙桥河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桥边有一幢单开间两层的民国建筑,其对称工整的“凸”字形外貌引人注目,它就是建于1934年的南区海宁救熄会。其墙体满砌青砖,底层木门为鲜红色,二楼采用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窗。
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宅,多为砖木结构,木柱、木梁、木桁架、木地板、木门窗等木构件比比皆是,易燃易火,救熄会通常选址近河处,方便取水救火。
南区海宁救熄会的南面,毗连泰昌丝厂,它是南下塘几座主要的丝厂之一,也是南区海宁救熄会的主要捐建者。
如今的南区海宁救熄会已为陈迹,与曾经的泰昌丝厂一起,成为江南蟹宴名店的经营场所。
南区第三段海宁救熄会
自泰昌丝厂沿南下塘街南行数百米,还有一座救熄会——南区第三段海宁救熄会。
这座由地方百姓募集资金建设的救熄会,建于1912年,是紧邻古运河的一栋两层独栋小洋房,使用附近大窑路窑厂生产的灰色青砖建造,古意盎然,满目沧桑。盛夏时节,茂密的凌霄花几乎铺满整个青砖外墙,仅露出一楼的门和二楼的窗扇,以及门楣上书十个典雅遒劲的颜楷——南区第三段海宁救熄会,屋檐下塑雕标志完好——由一只钢盔、两把斧子组成的环形图案。
救熄会靠近南下塘另一家丝厂——振艺丝厂。工商实业家许稻荪、丁汝霖合资建造的振艺丝厂,曾是古运河畔规模最大、机器数量最多的缫丝厂。1956年改为无锡市压缩机厂,如今作为近代工业遗产保护,由地方政府改造为南下塘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无锡历史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末民初,南下塘周边丝厂林立,以振艺、九余、余纶、泰昌四家企业为代表,随之也洒落着大大小小的救熄会。南区第三段海宁救熄会是无锡近代消防事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200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而今,它又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一座取名“清晨日暮”的创意书吧落户于此,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文化访客。书吧内装点着老照片、老楼梯、旧钟表、老吊扇等古旧家具,与救熄会黝黑古拙的外表非常契合。
这三处救熄会,从前守护着运河两岸百姓的安宁。如今,旧时建筑固在,用处却变了。一变为陈列馆,告诉我们故往;一成为食肆,经年鱼肉飘香;一改为书吧,充实着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