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探索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努力实现“双碳”目标

  □ 晏清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标志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明确做出承诺,将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低碳发展道路。该承诺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双碳”作为一项系统性大工程,对无锡既是严峻挑战,也是检验地方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实现无锡“双碳”目标,应从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升固碳能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合作机制五大维度发力,体现更多无锡担当、展现更多无锡作为。

  ■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完善企业燃煤监管体系。加大减煤政策力度,与用煤企业签订减煤责任状,建立科学量化的责任绩效考核体系,确保任务完成。加强煤耗动态监测,每月对重点用能企业煤耗情况实行旬报制度,加强对各用煤企业的煤炭月度进料量、使用量、库存量及煤炭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实施预警督查机制,通过专项节能监察、上门约谈、发送节能通报及函告提醒、警告提醒等方式督促用煤企业不断加强节能控煤工作。

  构建低碳能源供给体系。积极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和低碳转型,深刻认识能源低碳转型的必要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能源市场机制,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和低碳转型。推动氢能全面发展。氢能具有来源丰富、清洁低碳、高效灵活的特点,有助于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的深度脱碳,同时具有远距离输送、大规模存储和“氢-电”互换的特性,可以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从全市战略高度推动氢能全面发展。

  形成市场倒逼碳减排机制。随着全国碳排放市场的运行,碳排放企业短期内从碳市场购入碳配额,而中长期市场将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开展清洁能源机制项目,从而降低高能耗和高排放生产给企业带来的高额碳成本。因此,一方面要完善碳排放权和碳交易机制,实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碳配额分配和交易制度;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积极进入碳市场。建议企业可以专人专岗,建立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推进工业领域结构性减排。编制和出台工业节能减排“十四五”专项规划,按年度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确保工业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制定和发布《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高效、低耗、清洁的绿色制造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强化和完善工业排放监测体系。推动工业用能设备IP化,建立工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平台,完善工业节能减排监测体系。

  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转型。全面实施新建建筑绿色标准,将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低碳改造,提升存量建筑的低碳能效。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推进交通领域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更加低碳的便捷公共交通,以降低私家车出行频率。积极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率货运方式,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电子收费体系,提升货运效率。大力研发更加绿色的交通技术,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缓解交通拥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清洁用能,减少油气能耗。

  ■全面提升固碳增汇功能

  深度挖掘技术固碳潜力。鼓励研发和降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US)成本。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技术关键。CCUS虽属于新兴领域,但未来大有可为。目前我国的CCUS项目集中在捕集阶段,后续的利用与储存则需要政府给予相关企业包括直接投资、碳税、新能源补贴等激励政策,降低技术使用成本。

  全面提升生态固碳能力。加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展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环境监测,提高响应气候变化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定量评估山林、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为有效管理生态系统碳汇,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支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具备充足的市场空间。应不断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碳风险管理,将企业碳表现、碳资产纳入授信管理流程,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企业的碳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金融监管政策,探索适合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

  ■积极推动区域深度合作

  签订区域碳汇合作项目。开展跨市、跨省碳汇合作项目。依托无锡与中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项目,通过碳汇购买巩固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对拉动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开展区域森林碳汇项目不仅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更有助于扩大碳交易市场跨行业、跨地区的影响。

  构建区域低碳指标体系。联合制定长三角地区低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确立地区统一的碳排放口径,采用科学的衡量指标,从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等维度构建统一的低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对区域低碳发展现状的动态监测,引导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低碳转型。

  创建区域碳普惠平台。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对碳达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应完善扩大“碳时尚”APP运行机制与适用范围。“碳时尚”APP作为无锡一大创新,应加强投入和宣传力度,扩大平台影响力,融合“灵锡”APP,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碳普惠制”的有力宣传平台,引导更多消费者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培养消费者低碳消费习惯,增强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自豪感。

  (作者单位: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