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聚焦

怀揣梦想 绚烂绽放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残健融合演绎生命动人时刻

  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演,残健融合的表演者,以质朴的情感、简约的编排,展现出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

  现场屏幕上,残疾人讲述着被称为“特殊人群”的困扰。事实上,占全球人口15%的12亿残疾人并不“特别”,他们也能从事多彩职业,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只有将他们当作普通一员,才能打破彼此间的隔阂。开幕式上,无论是残奥运动员还是残疾人表演者,都各自怀揣梦想,绚烂绽放。

  五彩斑斓的“同心圆”

  五彩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之初,导演团队就一直在思考,表演主题能否更倾向于讲残疾人自己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残疾人身体某部分会有缺陷,但如果走入他们生活,你会发现他们的能量绝不亚于健全人,甚至有些地方会超越健全人。”

  虽然是同一个场地,而且同样运用了超大地面屏幕,但开幕式导演沈晨介绍说,两个开幕式还是有所不同。“冬奥会开幕式讲述了冰雪的故事,闭幕式是蔚蓝色浪漫和红色激情的碰撞,而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我们用大家能够看到的所有颜色来融化和兼并。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想表达出每一个残疾人内心最美丽、最精彩、最绚烂的绽放瞬间。”

  “同心圆”的共融 “同心圆”成为开幕式的主体视觉形象,寓意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朋友在冬残奥会的感召下汇聚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了团结、友谊、残健共融的理念。沈晨介绍了“同心圆”出现的几个场景:在开场倒计时之前,场地中央浮现出巨大圆形天窗,整个地球成为灿烂星辉中的圆心;在国际残奥委会会徽展示环节,场地影像中的盲文定格为“改变始于体育”,环绕其中的盲文像素和演员构成“同心圆”;在主火炬点燃之后,所有演员欢呼着奔入场地,也形成了“同心圆”。

  “在‘同心圆’形成的过程中,除了视觉空间的形象,也特别注重残健共融。”沈晨说,比如在《冬残奥圆舞曲》中,在“同心圆”的外圈有13朵雪花,上面站立的表演者是手语指挥。而他们还与舞者形成互动,“通过‘同心圆’,我们希望让大家不断聚焦、不断感受那份团结和友谊,以及打破壁垒之后的共融”。

  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

  视障火炬手点燃主火炬 与冬奥会一样,冬残奥会的主火炬依旧是“大雪花”,也依旧采取了“微火”的理念。但是,与历届常规的冬残奥会点火仪式不同,本次开幕式大胆选择了视障火炬手点燃主火炬。

  沈晨说,点火的瞬间必须确保安全,刚好冬奥会的雪花“微火”装置为视障运动员点火提供了一个空间,对视力的限制小了,也降低了风险。当主火炬手、视障运动员李端走上点火台,他依靠最重要的感官——触觉,去抚摸每一片雪花,最终在几番摸索之后,将冬残奥会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

  “当烛火对进孔眼的那一瞬间,大家会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触摸世界、认知世界。而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是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沈晨说。

  最小的会徽 表演中,一位盲人的手掌映出一枚国际残奥委会会徽,经过手手相传,印在了每个人的手掌中。这是历届残奥会与冬残奥会国际残奥委会会徽展示环节中,呈现出的最小的标志。掌心的标志,寓意将残奥精神铭刻在心里,感召更多残疾人通过体育去改变人生。

  细微之处的温暖祝福

  冰壶入垒倒计时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人印象深刻,而冬残奥会则采用体育的方式倒计时。6个大项的残奥运动员从现场“雪道”的最高点疾驰而下。随着冰壶脱离推杆,标线一格格推进。冰壶入垒!倒计时完成。

  “两位运动员在所有音乐和时间凝练的一瞬间,坐在轮椅上拿好了推杆,发亮的冰壶在他们身边。”沈晨说,这个冰壶不是真的冰壶,也不是视频演绎,而是特制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要和我们的运动员(动作)完全咬合,不能有任何偏差。”之所以采用冰壶,沈晨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寓意打破壁垒和隔阂,穿破所有阻碍,最后到达终点;二是因为在四年前的平昌冬残奥会上,我国在轮椅冰壶实现了冬残奥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如今这种倒计时方式也是激励中国运动员在本届赛事获得更多荣誉。

  “雪容融”伴着古曲新韵欢迎运动员 在冬奥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式中,背景音乐播放了世界各国名曲,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播放了《歌唱祖国》。而冬残奥会开幕式则选用10首中国古曲,经过年轻作曲家的创作,古曲有了新韵,也有了国际化视听体验。“我们在中国冬残奥代表团入场时依旧播放《歌唱祖国》,但是之前会有10首古曲,大家会感觉旋律古朴,但当你听到《梅花三弄》《渔舟唱晚》《彩云追月》时,和我们平时听到的会不一样,我们的作曲家在编排改写时下了很大力气。”沈晨说。

  此外,在这个环节中,四个憨态可掬的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滑入现场,带出两条“雪道”,与标兵一起热情欢迎各代表团的到来。代表团引导员胸前佩戴的手工编织的“雪容融”挂饰,全部出自残疾人之手。“希望残疾人朋友用一针一线编织出来的‘雪容融’,能带给大家一抹温暖的色彩。”

  残健共融的不懈追求

  手语“演唱”国歌 在中国国旗入场时,视力残疾人以无伴奏合唱的方式,深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来迎接国旗。当国旗冉冉升起,全场共同唱响国歌,现场的听力残疾人则以手语“演唱”国歌。

  “我们想让大家知道,对于国歌,对于国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一种热爱的状态。”沈晨说。

  点亮梦想之光 在《冬残奥圆舞曲》浪漫的旋律里,可爱的盲童用画笔绘就了绚丽的笑脸,画中的色彩在场地中央如溪流汇海,让笑脸绽放在天地之间。沈晨说:“这个节目一开始,两三名盲童虽然不知色彩的模样,但他们的画作叠印到现场屏幕中时,雪花舞者通过他们的表演,把颜色挥洒在天地。”雪花舞者虽有一半是听力残疾人,但是通过排练,他们与健全舞者默契配合,已经可以用简单的手语交流。“这就如同自然界每一片雪花都是无声的,但落在地上后又都改变着世界。听障舞者的世界是无声的,肢体艺术的舞蹈也是无声的,这么多无声的交响,最后创造了最灿烂的、带有生命质感的美丽瞬间。”沈晨说。

  盲人管乐团奏响动听旋律 伴随国际残奥委会会旗升起,由47名视力残疾学生组成的盲人管乐团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虽然他们看不见乐谱,但心中涌动着最动听的旋律。

  沈晨说,在决定邀请盲人乐队来演奏时,他们一度担心乐队如何走到舞台上,但通过三个多月的排练,当乐队来到“鸟巢”、奏响音乐的一瞬间,他的眼眶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