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发布厅

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 努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窗口样板

——市(县)区委书记谈人才

  “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2月24日,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大魄力、更实举措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如何更加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运动友好型城市,持续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的城市品牌?本报今天刊发8个市(县)区主要领导署名文章,交流各市(县)区在学习贯彻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方面的思路举措和发展规划。

  广聚天下英才 为“科创江阴”注入澎湃动能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许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了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江阴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突出人才引领发展,奋力开启“科创江阴”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一是聚焦政策强磁场,做实“业以才兴”的塔基底座。提升政策含金量。创新与诺奖得主、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的合作模式,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卓越工程师等的引进支持力度,做强产业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底盘。年内新引育领军人才250名、团队10个,新增青年人才25000人。强化政策集成度。大力实施“澄才归巢引凤”计划,充分发挥“澄策之窗”政策服务功能,加强人才、科技、产业、金融等惠企政策的协同支持。突出政策针对性。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一批教育卫生、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领域人才,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是聚焦平台强阵地,做强“产才融合”的创新引擎。建强创新创业支撑载体。依托“一湾一谷一区一港”,高质量推进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东久国际智造园、启迪协信科技园等建设。推动新型复合产业用地政策落地,探索建设集创业孵化、企业加速、总部经济、服务配套为一体的科创综合体,2022年启动建设科创载体280万平方米。建实引才育才工作平台。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实施“工业上楼”产业空间供应模式,以多元主体建设科创载体。构建“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梯次提升格局,推动形成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全年新增无锡市雏鹰企业150家、瞪羚企业80家、“准独角兽”企业5家。建优校地融合发展阵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阴研究生院、复旦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落户。

  三是聚焦体制强活力,做美“人才优先”的引育生态。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坚持唯才是用,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等为要素的多维评价体系。实行人才举荐制,采取企业自主评价与专家评价并重,提高用人单位在项目评审等中的话语权。创建高效引育机制。积极采用股权投资、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柔性人才项目转化落地,大力实施“引才合伙人”计划,建立专业驻外招才队伍精准招引人才。持续在一线城市设立异地孵化器,飞地人才享受在澄工作同等待遇。创优人才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全面铺开人才分类认定工作,提供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标准化分类保障服务。依托专业机构运行人才科创天使基金,完善“政府引导+民间参与+专业管理+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拨、险、贷、投一体运行。

  聚力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创新之城 为无锡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 贡献宜兴力量

  宜兴市委书记 封晓春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全面吹响了聚才成势、聚智兴业的“集结号”。宜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力打造环太湖科创圈创新之城,堪当无锡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的重要支点。到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3%以上;人才总数达到41万人,高层次人才3.5万人;新增创新创业人才项目500个、科创载体面积180万平方米;每年新增科技型企业2000家。

  一是用好科技招商“第一抓手”,兴起人才纷至沓来、资源加速集聚的科创热潮。以重点园区为主阵地,全面建强科技招商队伍、建立组织推进体系,更加强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动科创项目、各类人才组团落户,全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1000家以上,加快打造科创企业“竹海”、创新投资蓝海。聚焦产业人才、青年人才、乡贤人才,打通和完善“引育用留”各环节,每年引进100个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00名卓越工程师、1000名创新型科技企业家、2000名高技能人才、8000名大学生,让各类人才在宜兴创新创业、成就梦想。

  二是强化平台载体“第一依托”,完善功能布局清晰、赋能作用突出的科创体系。全面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重点围绕陶都科技新城,布局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孵化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链,打造长三角一流科创新城。按照“激活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思路,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孵化综合体”全链条体系,创新人才飞地、市内异地孵化器等模式,力争年内新增科创孵化载体15家以上、新建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面积达30万平方米。

  三是聚焦创新转型“第一任务”,形成创新链、产业链紧密交织、双向融合格局。围绕企业共性问题、“卡脖子”技术,大力实施“揭榜挂帅”机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发挥人才作用助推科技创新,更好引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通航等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全力招引高端人才和科创项目,努力形成“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支持若干创新团队、做大一批科创企业、崛起一个新兴产业”的生动局面。

  四是优化政策服务“第一保障”,构建更具独特吸引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出人才政策4.0、“科创宜兴”三年行动计划,提高政策精准度、兑现时效性,打响“宜兴业”营商环境品牌。创新金融服务、提升土地绩效、释放环境容量,转化生态、人文等特色优势,在住房需求、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最好服务,加快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

  以人为本 人才优先 着力打造产才融合的现代化精彩城区

  梁溪区委书记 许立新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窗口样板”的目标要求,吹响了新时代聚才成势、聚智兴业的“集结号”。梁溪将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要素集聚优势,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育力度,持续营造优质创业就业生态,让更多“千里马”在梁溪这片土地上竞相奔腾。

  一是加强战略布局,坚持产业焕新与人才驱动同向发力。突出“产才融合”工作导向。探索成立“双招双引”中心,在重点地区、高校院所设立人才联络站。加快推进“人才飞地”,建设无锡梁溪(深圳)离岸科创孵化基地,推动与先进地区产业、人才“双循环”。优化“引领集聚”工作模式。围绕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专家学者、企业家形成行业创新生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人才链,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借智登高”工作举措。全面拓展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扬州大学无锡未来校区、北航未来学院科技实训实践基地等校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

  二是优化要素配置,突出品质城区与人才引领共生共赢。建设高品质载体。加快推进梁溪矽谷、华腾军创总部园等载体建设运营,大力实施百楼(综合体)更新焕新工程,在解放环路内、太湖广场、运河沿岸等优质地段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科创楼宇园区,确保3年内新增2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打造年轻态生活。坚持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精心运营好崇安寺、清名桥、小娄巷等人文历史街区,持续打响“今夜梁宵”“梦想中山路”等消费品牌,创造更有人才吸引力的时尚新地标。塑造高端化平台。创新“才聚梁溪”系列活动,加快建设“人才工作云平台”,升级优化“梁溪英才计划”3.0,加快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为人才就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渠道。

  三是聚焦环境营造,促进生态服务与人才发展深度贴合。增强人才“尊重度”。持续完善领导挂钩联系人才制度,建设人才专员队伍,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揭榜挂帅,持续办好“基业长青”企业家人才培训班。增强人才“归属感”。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做好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入托、就医就业保障。持续完善人才专窗、人才专线等特色政策举措,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舒心的“一站式”服务。增强人才“获得感”。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高品质国际人才公寓,运营好粤港澳·太湖国际等青年人才社区,为更多优秀人才来梁溪创业发展提供保障。

  奋力开创新时代锡山人才工作新格局

  锡山区委书记 周文栋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为全面推进人才强市建设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开拓了路径。我们将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聚焦“搭平台、建渠道、造生态”,奋力开创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全面发展示范引领区”建设的新局面。

  构建更优科创空间布局、围绕产才融合“搭平台”。坚持“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定位,按照“导入一流平台、引进一流人才、打造一流生态”的目标,全面加速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建设。发挥6个“科创飞地”前置作用,全面承接一线城市“溢出”资源,加快长三角(无锡)国际人才港建设。优化特色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实行“六个一”协同发力,引导专业园区制定个性化的人才政策“扩展包”,与区级人才政策互动叠加,构建“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的创新驱动型特色园区。坚定不移推进科创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串联“科创飞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城”全链条的区域创新发展体系。

  打造更强领军人才队伍、围绕双招双引“建渠道”。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战略“窗口期”,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点,全面升级发布“锡山英才计划”3.0版。放大上海交大、湖南大学、中科院计算机所等院士领衔的重大科创平台辐射效应,进一步开发无锡学院这个家门口的人才“富矿”,加快对接重点高校的未来技术学院,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人才。以“归雁计划”为引领,启动“城市合伙人”行动,继续布局一批“归雁人才基地”,吸引在外优秀乡贤回乡创新创业。围绕“四新四强”产业发展方向,靶向性引进一批战略性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实现根本性的资源整合。

  营造更美人才发展环境,围绕拴心留人“造生态”。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理念,打造精简高效政务,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加快制定全区紧缺产业人才目录,启动建设锡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研究设立人才贡献综合指数评价体系,实施由企业自主分配的综合性人才奖励补贴办法,向用人单位主体充分授权,满足人才个性化需求。围绕70亿元锡山产业发展基金及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基本架构,深化与高瓴、深创投等头部基金合作,用“资本活水”提升“人才集聚度”。在已建成1600余套精品人才公寓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化视野和需求化导向,全面升级规划建设理念,实施人才住房保障提升工程,全力将锡山打造成为海内外各界人才创新创业的“圆梦之城”。

  聚焦“高精尖缺” 深化“政产学研” 全力构筑惠山科创人才新高地

  惠山区委书记 吴建元

  一直以来,惠山区都有着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优良传统。40年前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得益于“星期天工程师”的蓬勃推进。进入新时代,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创新实施“一镇一院一产业”政产学研模式,加快布局“院士经济”,累计与50名院士建立合作关系,建成院士领衔产业人才集群10个,连续三年入选太湖人才顶尖团队,全区人才总量突破20万人,走出了一条适合惠山区情实际的产才融合新路径。奋进新征程,面对经济的“三重压力”,面对转型的“多重挑战”,我们还是要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上更“芯”换代,聚力将惠山打造成华东地区的科创要素集聚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向产业聚焦、推动转型升级“加速跑”。立足产业“量体裁衣”,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让优势产业成为人才吸附的“珊瑚礁”,推动“双招双引”有机融合;加快企业“智改数转”,扎实开展“小升高”“高转规”、高企后备“扫楼”、瞪羚独角兽“育成”行动,促进企业普遍地、持续地、富有效率地加大创新投入和技改投资;政府主动“牵线搭桥”,提供开展定制化、个性化、订单化科创人才培育,在生产一线、创新前沿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创新参与度和活跃度。

  二是以院士领航、构筑人才队伍“金字塔”。高规格举办“太湖湾院士论坛”,打造“创智工坊”孵化平台和产业转化基地,全力提升“无锡院士小镇”平台能级,把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源带到惠山。坚持本土人才培养和海内外高端人才招引并重,持续打好行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青年创业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确保省级以上人才数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三是优载体平台、打造政产学研“升级版”。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平,深化“大院大所”战略,加快提升量子感知研究所、复合材料装备所、应用光谱所等建设运营水平,推进沪惠协同、深圳、北京创新中心及武汉科创飞地建设运营,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大学等大院大所产学研对接,加快未来技术成果落地,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业服务机制,推动更多创新创业者带技术、带专利、带项目、带团队来惠山创业。

  四是强资源整合、激活市场主体“强引擎”。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机构”的双招双引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国有资本、REITs产品和产业股权的多方作用,全力挖掘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金融服务潜力,围绕“科技引领、产业加速、基金集聚、金融筑港”,建好建强惠山科创金融港,打造更具惠山魅力、惠山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全力构建“科产城人”融合生态圈 奋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人才高地

  滨湖区委书记 孙海东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吹响了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集结号”,作为全市重要的科创策源地、人才集聚区,滨湖区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依托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建设,全方位构建“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优质生态圈,打造长三角、环太湖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使滨湖真正成为天下英才近悦远来的“人才最美栖息地”,为“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是做强产业集群,构筑高水平人才蓄水池。产业是引才聚才的重要载体,滨湖将把准“在城区之中做产业”“在山水之间做产业”的目标使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加快优化完善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巩固拓展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数字影视、“两机”等特色产业集群,抢先培育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集群,为优秀人才搭建广阔舞台。加快建立完善产才匹配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 “滨湖之光”人才政策,积极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卡脖子”、战略性技术,广撒“英雄贴”,全力引进产业急需的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促进人才集聚和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

  二是深挖科教资源,打造产教才一体典范区。依托全市高校科研院所集聚滨湖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省部级科研院所和国字号科创载体作用,积极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引入国内外高校院所资源、重大创新项目和顶尖人才,共建“未来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域外“科创飞地”,加快集聚未来技术创新资源。深化政产学研金多方合作,通过搭建各类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高校院所与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之间紧密对接,鼓励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顶尖人才之间在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合作研究、重点技术协同攻关等方面强强合作,做强人才创新“能量核”。

  三是彰显山水魅力,增强最美栖息地吸引力。高品质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关键要素,围绕新一轮“五湾五城拥湖发展”空间战略部署,滨湖将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建设科学家会堂、科学家名录、打造科学家群塑群像,打造胡埭状元古道、长广溪特色人才步道,进一步提升城市气质魅力。深入实施“吾+”人才安居工程、推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企业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推行“滨畅卡”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等,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保姆式服务保障,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各类人才在滨湖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将滨湖打造成为人才向往和安居的最美栖所、魅力之城。

  汇聚创新资源 深化产才融合 奋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 崔荣国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围绕“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建设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战略目标,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进行了全面部署,吹响了聚才成势、聚智兴业新“集结号”。高新区(新吴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高”“新”定位,发挥科创基因优势,深化“产”“人”融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为无锡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贡献更多新吴力量。

  推进“多元化+精准化”优势叠加,着力打造区域人才品牌。持续擦亮“才到高新更精彩”新时代人才品牌,迭代升级“飞凤人才计划”政策体系,覆盖从诺奖得主到青年新秀、从科技创新到社会民生的各方人才。瞄准产业重点、紧缺急需人才,统筹推进行业领域人才发展专项计划,提升产才匹配程度。落实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对企业人才专员分类定级,打造“百人助千企”人才专员队伍。推动从“一张床”向“一套房”的人才公寓提档升级,提供“租补并举”的安居保障。

  坚持“国际化+本土化”双向发力,着力构筑全球引育格局。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把握人才回流窗口期,依托华人协会、海外宗亲会等平台,加大海外人才招引力度。加速招引“链”上人才,围绕地标产业、主导产业、未来产业,面向12个重点产业链成立12个招引中心,依托海外人才工作站、驻外招商代表处等平台,深化与PNP、ADP等“最强外脑”合作,加快全球智力资源与本地人才需求双向匹配。推行“龙头企业+人才团队+创新项目”引才聚才模式,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领域“无锡学派”的科学家代表,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卓越工程师,扶持资助青年人才。

  布局“平台化+市场化”多点支撑,着力做大人才留育平台。树牢“全域科创”理念,以太湖湾科创城为核心,努力把整个高新区打造为质量更高、有机融合的科创载体,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最优平台。大力实施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内开工建设科创载体超400万平方米、竣工投用超200万平方米。发挥科创平台“国家队”带动效应,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推动科研成果本地发布转化、促成与本地企业合作联姻。构建“八个一”科技产业园区管理体系,创新房东变股东服务机制。推动“高新金融谷”成规模成气候,争取创投基金总规模达2000亿元,引导创投机构、合作基金等资本支持人才项目发展。

  积蓄人才优势 展现经开担当

  无锡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杨建平

  2月24日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杜小刚擘画了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经开区党工委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十四五”末在太湖新城全域基本建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区的目标,全方位引进、培养、留住人才,不断擦亮“才赋新城”品牌,努力为无锡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展现更多“经开担当”。

  致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在时与势的深刻把握中加快人才引进步伐。政策研发更系统化,坚持科学统筹与精准引育相统一,针对“高精尖”、科研等各领域人才“量身细化”引才政策。做好对标对表和人有我优结合文章,打造政策引才首选地。平台建设更高端化,“走出去”争取高端平台资源,加速上海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和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建设,聚拢科研专家人才。引才渠道更市场化,布局人才飞地推动跨地域引才,通过猎头计划加快海外人才引进。用好第三方资源,实施“企业人才深蓝池(Talent Pool)”计划,高效配置企业引才资源。

  致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在产与人的互融互促中厚植人才培育沃土。聚焦建强培育载体,加快推进雪浪小镇未来中心、太湖湾信息园、黄金湾科创园启动区建设,补足研发、生产等城市配套功能,筑牢产才融合发展基础。聚焦配强发展要素,依托金融街、尚贤湖基金PARK等金融资源搭建金融人才培育平台,筹建太湖湾高校校友科创园、上海技术交易所(无锡)创新服务中心,有力推动各类资本、知识产权、高端人才深度融合,赋能人才发展。聚焦产才“链式”培育,推动英伟达智能、博世创新中心等头部企业“立柱架梁”,在人才培育上当好“超级链接”,吸引细分领域科创企业汇集,以“产业链”“创新链”培育“人才链”。

  致力打造凤凰自栖宜居地,在精与准的温情服务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宜居新核,奥体中心、无锡中心等重大项目完成规划选址,加快建设国际会议中心等新地标,打造城市家具样板区、贡湖湾彩虹步道等一批“网红打卡点”,以城市“颜值”增强留才“实力”。打造示范安居,投资百亿资金启动百万方国际社区建设,今年完成9.8万平方米、1068套太湖人才公寓一期提档升级,加快“仁恒”512套人才配套房建设,确保新城人才安居无忧。用心做好服务,推动“一网通办”扩面升级,开展企业注册、分类认定等一站式服务。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便捷就医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让人才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