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全省首部科技创新促进法规——《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市继2018年《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之后,第二部被列为全省设区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项目的法规。“这部《条例》不仅是我市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将为我市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年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紧扣大局履职尽责,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彰显人大担当。(下转第3版)
紧扣大局 履职尽责
(上接第1版)
五年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实际行动当好“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
紧扣大局,高质量立法为发展保驾护航。“截至本届末,我市自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00部,现行有效71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翻开新编制的《无锡市地方性法规汇编》介绍说,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共安排制定修改项目13件,一届实际完成41件次,完成项目数达规划项目数的3倍以上,创下了历届新高。同时,坚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两部《条例》被省人大列为全省设区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项目,《无锡市不动产登记条例》《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无锡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法规在全省开创了同类立法先河,充分发挥了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紧扣大局,高质量践行民主出实招。深入一线摸实情、找症结、提对策是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的工作写照。五年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把调查研究作为履职基本功,整合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工委(室),以及代表小组、专业组力量,“四不两直”沉下去听民声、察民情,共形成调研报告351篇,成为市委决策、人大行权、政府工作的重要参考;健全完善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的工作机制,采取主任接待日定期联系、组成人员固定联系、专工委对口联系、网络平台线上联系等形式,依托全市983个人大代表“家、站、点”接待选民,实现联系代表和群众的“零距离”;健全完善立法全过程汇集民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民意直通车“作用,以及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立法咨询专家、行业协会和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等“外脑”作用,扩大公众立法参与,把更多民意“装”进法里。
紧扣大局,高质量促进重大战略部署落地落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坚守“党的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宗旨,着眼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把推动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实施作为重要任务,以地方立法强化创新保障、以决议决定汇聚创新合力、以跟踪监督推动创新发展。五年中,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着眼营商环境优化,2018年在全国各城市中率先作出关于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环境的决议;着眼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抓住物联网产业这个“牛鼻子”,作出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决议,助力物联网产业年均增速超20%;围绕市域一体化,作出关于加快锡澄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同时,高度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等,组织开展视察调研、代表跨市域联组活动;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连续三年聚焦美丽乡村建设代表议案决议实施紧抓不放,督促我市全面完成首批107个试点村农房建设。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中,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作出疫情防控相关决议、发出倡议书,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抗疫,人大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踊跃奔赴一线,形成抗疫强大合力,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展现人大担当、作出人大贡献。
(尹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