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探索

以“两山”理念引领韧性城市建设

  □ 彭本红、葛娇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韧性城市建设成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驱动器。以“两山”理念引领韧性城市建设,应当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建设新型公园城市;保护城市水环境,提高水系统生态韧性;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韧性城市治理能力。

  擦亮韧性城市生态底色

  城市生态韧性是指在长期风险影响下或者面对突发灾害时,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发生形变却非质变,城市系统在响应多重风险威胁后能够消化吸收,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与经济、社会等韧性建设共同组成城市系统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系统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构建城市生态韧性布局,探索生态建设新方式,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新能量。

  韧性城市要加强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指人的生活生产、休闲娱乐、社会秩序所需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类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没有受到威胁的状态。城市生态系统除了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外,还受到热岛效应和交通堵塞等“城市病”的影响。韧性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提高绿化率为主要路径,通过生态恢复措施的合理配置达到修缮和维持生态过程的完整性。2021年,无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超90%,基本形成体系完善、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园新格局。

  韧性城市要注重环境治理。“两山”理念集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污染治理是构建生态韧性城市,打造绿色生态空间的第一步。打好防污治污攻坚战,让绿色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发展底色。污染防治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韧性,维护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2021年,无锡生态环境质量再创历史最佳。空气环境质量方面,PM2.5平均浓度29.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6%,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率82.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达到300天。水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4.4%,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首次达到90%以上。太湖连续14年安全度夏,湖体水质为近10年来最好。

  韧性城市要强化经济转型。“两山”理念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形成节能低碳和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绿色发展要求在新常态下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也是建设生态韧性城市的必然要求。2021年,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800家。目前我市有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列全国第一;国家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列全省第一;省智能工厂2家,列全省第一。

  “两山”理念引领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学规划土地开发,建设新型公园城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生态韧性水平随着扩张规模和开发强度的增强而降低。初期的粗犷型城镇化政策逐渐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赤字等问题,为长远计,应根据生态承载力规划城市规模,高密度开发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建设分布均匀的公园体系如街角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本地适生植物栽种率,加强城市绿化监管,严肃查处侵占公园绿地等非法行为,打造新型公园城市。

  保护城市水环境,提高水系统生态韧性。无锡降雨量较大且降雨天数较多,洪涝灾害一直是无锡生态系统的威胁。同时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太湖之滨,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因此,规划设计调蓄湖是增加抗洪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建设水岸公园并种植大量潮间带植物用以缓冲雨季的风暴潮冲击。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流域保护,约束流域内建筑用地开发,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过滤处理后再排放,向排污企业收取生态补偿金用于水生态修复。

  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无锡近年来制定污染治理年度工作计划,关注机动车船污染、工业粉尘污染等重点工程。通过逐步优化产能结构,提出低碳城市工作目标,应继续推进减少煤耗节能工作,限期工厂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改造,加大重污染行业去产能力度。重点关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的新兴技术产业,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转移。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无锡市的交通需求随其城市规模和人口的扩张而不断增长,私家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空气污染、高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

  无锡应扩大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如增建地铁线路,增多公交班次,增投公共自行车等,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建立低碳绿色交通系统,投放新能源公交车和汽车,提高绿色新能源在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及时跟进相关管理服务,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科学分配道路空间,严肃处理各种非法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行为。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韧性城市治理能力。生态韧性城市需要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在灾害发生前应做好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培训活动,关注救灾物资日常储备,形成完备的赈灾物资、医疗资源和能源储备等应急保障网络系统。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应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落实相关救助政策,高效调运物资,提供卫生医疗服务,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协调保险行业做好理赔服务,提高生态韧性城市灾后应急能力。

  (作者单位:无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