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市工商联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及其升级版,持续打造“无比爱才、锡望您来”人才品牌,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人才政策体系予以的青年人才落户、租房、购房等硬核支持功不可没。但相较于上海、深圳、杭州和苏州等一些人才引育城市的“四城”住房政策,无锡在高质量人才社区统筹规划、建设供给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如何加大人才安居工作力度,进一步探索解决人才对住房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无锡对人才的重磅吸引力?无锡市工商联通过专题调研,提出了三方面对策建议。
■树立“一盘棋”思想,突出打造无锡“人才安居”品牌
无锡是公认的长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洼地”,同时各类闲置房源充裕,最有条件把“人才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抓手,积极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
讲好无锡的人才宜居故事。无锡从古至今,都是人才理想的归属地。历史上,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最终选择无锡作为终老地,后世的苏东坡也是如此,希望“买田阳羡,誓毕此生”。无锡“最江南”的人文底蕴和宜居特点,是“+科创”和“科创+”的最优组合,由此有必要策划好、打造好无锡独有的“宜居+科创”模式。
构建独立的人才住房体系。公共住房保障体系除了针对困难群体“保基本”的保障性住房以外,同时双轨并行的还应是针对“新市民”和青年人旨在“促发展”的人才住房、蓝领公寓。为此,可建立专门的建设管理体系,如建立人才安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人才安居牵头主管单位、编制全市人才公寓专项规划、落实人才安居资金保障等。
研判无锡的人才安居路径。一要关注“上面”的政策导向,二要借鉴“左右”城市的经验做法,三要打好“自己”的“算盘”,如以“未来5年引进各类大学生50万人”为例,可比照现有供给能力,测算出需求“缺口”和保障计划。
优化专门的制度设计内容。相关政策框架和制度设计应重点针对人才住房的筹措保障与运营管理两个方面。对于筹措保障方面,要夯实决策保障,加强供给保障,制定建设标准,增进信息共享。对于运营管理方面,要划定适用对象,招标筛选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租金标准和收取方式,规范申请与审批程序,明确退出管理要求。
■发挥“蓄水池”效应,增量建设高品质“人才安居”项目
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以及各开发区(产业园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有计划、有重点地新建和配建一批人才住房,并针对性建立封闭流转机制,不得转变为商品房上市交易,保证房源“只增不减”。
面向高层次人才启动建设一个示范性安居项目。市级层面统筹规划,筹建一处高端化、高辨识度、高美誉度的国际人才社区,整体形态应是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标准的绿色低碳、数字赋能的未来社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参照建设类似的国际人才社区,让科创带真正成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首选之地、生活向往之地。
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建设一批人才安居住房。应多渠道筹集人才住房,比如,市保障性住房工程新建项目中配建交付一部分;利用公共设施上盖一部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一部分;招拍挂出让的商品住宅项目配建一部分;经审批同意,开发区、产业园区、用人单位利用自有闲置土地、配套用地自建一部分。
彰显地铁优势,试点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引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重视和加强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如在地铁站点200米范围内的“核心区”可用土地进行自主收储运作,自建一定体量的人才公寓。可委托市地铁集团在现有地产板块的基础上,牵头成立人才安居公司,承担市本级人才住房的定量化建设筹集任务,并负责相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等业务。地铁延伸段所涉的各区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与其合作成立分支机构。
■着眼“产城融”模式,存量改造扩容“人才安居”规模
我市商品房、写字楼、商业用房等存量房闲置资源十分可观,特别是农民安置房面积已逾8000万平方米,这部分面广量大的财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盘活。只要政策引导到位,资源潜力就会转化为发展优势,不仅对有效撬动人才安居、蓝领公寓租赁市场有利,还对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改造等一系列难点工作都将起到示范作用。
鼓励多元主体市场化参与。针对租权类存房市场,应研究制定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为原则的制度保障体系,对参与存房保障性租赁的社会力量给予奖补、财税、金融等支持。比如,各类主体完成存房改造后,经验收合格,政府住建部门予以收购并进行统一配租,或直接定向租赁管理,改造成本、运营费用由财政补贴差额部分。
贯彻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要强化“多规融合”,以产业结构、就业特点为基础,规划建设相适应的人才住房、蓝领公寓等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体系,有效解决各类人才、产业工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安居问题。这既是探索建成新型城市面貌、新型园区形态,有效避免因“潮汐式”上下班而造成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区域转型升级,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优化人才公寓改造房的设计管理。外立面和屋顶均应粉刷成具有辨识度的鲜亮色,与外部的城市肌理、建筑形态相得益彰,屋顶、地下车库等区域尽量改造利用为共享洗衣房、厨房等公共生活设施,兼做聚会、交流的公共空间使用。室内设计,要注重保护隐私、隔音等细节,如隔板的内芯换成刨花板吸收噪音,房间全屋装修,配备独立卫浴、基本电器和定制家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