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教育周刊

语 文

学而有法 助力中考

  □杨静

  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最后的语文总复习中,你是“一头扎进题海”里起起伏伏,还是“跟着感觉走”想当然答题?恐怕这两者皆不可。2022年,语文中考分值增加为150分,同时道德与法治、历史两门文科“新成员”加入中考队伍,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内容多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复习,同学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见微知著 统筹规划

  近年来,语文中考命题越来越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给中考命题带来几大变化:试卷命题新增“综合性学习活动”板块,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素养。考查名著阅读指向感受、体验、思考,决不限于大量表层信息的识记。课外诗歌阅读变为关联性群文阅读。面对命题“微”变化,我们复习时就要统筹规划,有的放矢。除了要全面夯实基础,更要构建知识体系。比如构建古代诗歌知识系统时,我们既要明确近几年“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点,并根据以上诗歌鉴赏的考点进行专题整理归纳。同时我们更要关注诗歌“群阅读”,主动构建同一作家或者同一主题的“群诗”阅读知识体系,分析归纳其写作技巧、主题情感上的异同点。

  ◆培根固本 转识成智

  宏观把握中考知识体系构建以后,知识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能力,也不一定会转化为分数。想使所学知识变为所得分数,还需要进行适当的练习。复习阶段要多见题型、训练思维、熟能生巧。一定程度的“刷题”,是要保持一种“题感”,避免“手生”,练出速度、练出规范、练出素养。复习阶段的“刷题”原则是:选对题,做经典题,整理错题,在比较中归纳命题特点以及答题技巧,建构属于自己的答题经验。复习阶段想要“进阶”的学生,一定要做到转识成智,转化的前提是“死”去“活”来,把固化的知识放在新的情境中去理解,学以致用,以旧带新,推陈出新,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培根固本、开花结果。

  ◆素材转化 巧练思维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写一篇考场佳作至关重要。很多学生都吐槽生活单调,没有创新素材可写。其实课内教材里的内容就可以充实作文写作的内容,增加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比如鲁迅、苏轼等人物可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我们不妨关注一些新闻热点,观社会,悟因缘,提高思辨能力。比如冬奥会上“谷爱凌”成为最受关注的名字。我们抓住这个写作点,至少可以从五个角度准备素材:保持热爱,勇敢追求;自律努力,未来可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尊重孩子,个性发展。

  同学们,最后阶段的备考是一场智慧的较量。为了让复习事半功倍,我们要积极建构知识体系,明白自己最后一段时间的增长点,精准高效复习,提升思维能力,全力以赴,加油!

  (作者系无锡市河埒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