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这堂课四个老师一起上

备课3个月,师生实地了解河长制

  日前,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地理老师廖苗、化学老师殷蔚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政治老师刘章凤和生物老师尹基峻以“河长制认知”为主题上了一堂融合课。该堂融合课通过云直播方式对外分享和展示。

  以河长制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落脚点,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无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无锡市名师工作室开展以“多学科视角下的河长制认知”为主题的教学研修活动。从校内到校外,从课本到生活,他们准备了3个月。

  围绕河长制,四门学科“有话说”

  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从3月22日到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市北高中和一女中的这堂融合课恰逢其时。4个学科、4位老师、4种教学风格,如何融为一体?选取不同侧重点,精心设计课堂环节,4个学科在一堂课中做到了环环相扣。

  从河长制出发,地理、化学、生物和政治老师分别讲解了水治理、生物治理、化学修复和政治认同,将学科素养有机融入。市北高中地理老师廖苗介绍,她从“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引入,讲解无锡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源头,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渗透人地协调观念。政治通过知识竞赛、模拟协商议事会和拟定班会宣传主题等3项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我第一次参与到融合课中,当天授课班级是个理科班,为了让政治课堂更鲜活,我就以活动串联起各项知识点。”刘章凤说。

  生物和化学学科更重实践。在课堂现场,学生亲眼看到了东塘河生态浮床培养的水生植物,直观观察植物根茎,生物教学变得具象。化学老师殷蔚宇将复杂的化学原理用实验的方式解读,讲解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河道治理方法,带领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河长制的融合课给我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全新体验,1小时的课堂里新鲜感满满。”高二(8)班学生李雨轩说。同班的陈彦言也表示,自己全程注意力都很集中,对河长制和生态保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备课三个月,师生在实践中进步

  去年12月底,市北高中和一女中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出发,发挥高中教学综合优势,融合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的学科特点,开始准备此次多学科视角的研修活动。

  确定生态文明教育的大主题后,劳模工作室领衔人李树民和王荐带领团队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生态文明教育讲什么?在不断翻看和研读课本的过程中,李树民抓到了河长制这一落脚点。“融合课程最重要的前提是基于高中教材。在地理课本的流域内部治理内容中,曾提到河长制,此外还有一章节为走向生态文明,但内容比较宽泛,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李树民表示,如今高中教学要到情境中,基于事实说明道理。学生生活在长三角地区,无锡则是鱼米之乡,河网密布。无锡在太湖水污染防治过程中率先推行了河长制,这就是贴近生活的素材。经过课程团队的讨论和认可,课程落脚点定了:讲河长制。

  为期三个月的走访和备课,让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了成长。“大家好,我们现位于锡山区八士镇斗山南麓的水墩庵……”融合课堂中,一则学生介绍“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的视频引起热烈讨论。今年寒假,李雨轩和陈彦言就跟随备课组前往斗山水墩庵,作为讲解员阐述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的知识。“我们阅读了碑文,有的碑虽然已经年岁已久,字迹不清,但我仍然能通过它看到古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所做的努力。”李雨轩说。

  为了深入了解河长制的建立、职责和成效等多方面问题,工作室备课组前往多地考察,听取多方指导意见,把握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脉络。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无锡市水利局、梁溪区水利局和东塘河负责社区、梁鸿国家湿地公园、斗山水墩庵……三个多月来,在市北李树民老师和一女中王荐老师的统筹下,备课组的实地探究取材过程很扎实。“这一过程也是我们老师自我提升的阶段。要带领学生在做中学,老师自己首先要开阔眼界,清楚学科和生活如何紧密联系,选好落脚点。”廖苗说。

  聚焦生态文明:学科融合,综合育人

  从去年的“三师一课”,到本次“四师一课”,融合的学科增多了。河长制只是切入口,学生收获的是从多学科视角探索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访中,4门学科老师都表示,他们教学目标清晰,将学科素养融入课堂。刘章凤表示,学生通过课堂认识河长制,看到这一制度的成效和不足,明确自己作为公民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内的政治素养。“从东塘河、太湖流域讲到长江流域,三者层层递进,范围由小到大,培养了学生从时空角度思考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廖苗说。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李树民的思考一直没停下,他见证了东塘河从河面布满水葫芦到如今治理有方、河面洁净的过程,“在前往东塘河实地拍摄和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当地居民也在感叹,河的变化很大,治理有效果了。”他表示,最好的学习资源就在身边。

  河长制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落脚点和突破口。今后,李树民和王荐还将带领工作室成员从教材中找到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突破点,开展融合课堂的研修活动。“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融合课则是一种教育形式,反映了高中教学方式的变革。”李树民说,此次融合课做到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专业教育和公共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课堂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挖掘更多无锡本土的社会资源,实现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和融合,高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