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午8时至晚上6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我和女儿的6部手机齐上阵,抢抓“黄金24小时”,从开始接打电话的生疏,到后面的游刃有余和默契配合,提前精准完成对300多人的流调信息核实,这份抗疫志愿者工作让我和女儿共同书写了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我叫蔡晓健,梁溪公证处的一名公证员,是司法局首批“尚善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成员,我女儿叫陈伊蕊,是一名已经本科毕业的大学生,目前在家里准备考研。3月31日,我在微信群里收到单位报名防疫志愿者的倡议,想都没想第一个报名。当时单位领导还劝我,说你50多岁,身体会不会吃不消。可我总想着尽自己一份力量,而且之前也当过防疫志愿者。
当晚回到家,我跟女儿说起当志愿者的事,女儿立即提出也要当志愿者,说能和妈妈一起并肩抗疫,心里感到很有力量。想到女儿平时非常热心公益,经常参加各类志愿服务,这次能够成为防疫志愿者对女儿也是一份历练,于是相约携手投入抗疫一线。
“说实话,刚接到疫情流调任务时,我还不太乐意,觉得只有站在抗疫一线才是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蔡晓健笑着说,当知道300多人的数据需要第一时间逐一进行电话排查,逐项做好登记,并录入“灵锡”APP,才能精准防控疫情,如果漏掉一条数据,就可能导致该管控的人没有被管控,疫情蔓延至社区的风险就会多一分,突然觉得自己在跟时间赛跑,感觉这是一项分量不轻的工作。
“您好,我是华庄社区的志愿者,想和你确认一下最近的行程,请您如实回答。”“不要担心,去做核酸一定要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这一天,我和女儿被“关”在一间办公室内,各拿3部手机,备好数据线、充电宝,开始不停打电话进行信息核查。看似只要打300多个电话,其实远远不止,因为有的信息要再三核实,又要等对方回复。偶尔遇到不配合的市民,我和女儿还要耐心解释、反复劝说。话说多了,我和女儿嗓子都沙哑了,但也不敢多喝水,怕水喝多了上厕所,影响打电话的进度。从一开始的困难重重、进展缓慢,到后来的轻车熟路,我们母女俩真正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天,应该是我和女儿这辈子话说得最多的一天。晚上回家后,我打开手机才发现有人偷偷拍了张我和女儿的工作照并传到网上,称我们是“抗疫母女花”。其实,这次虽然我不在抗疫最前沿,没有穿“大白”,但我们母女俩成为抗疫“话务员”,同样也是奋战在抗疫一线,是用话筒连接起一道保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
(杨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