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100通红色书信 集体亮相

  近日,《百年飞鸿见初心: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选编》公开出版发行,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这100通书信主要以无锡籍革命烈士和革命前辈的亲笔书信为主,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作为红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书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有待进一步讲好用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一封封家书说不完对至亲至爱的牵挂,道不尽家国天下的壮志豪情,是留给后人的精神寄语,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文物总数500余件,整体保存状况良好,这些书信时间跨度大,展现了国家的沧桑巨变,折射出各时代的社会潮流、人们的精神风貌,是座红色资源“宝库”。但就大部分书信的利用而言,仅仅做了登记、评级等基础工作,还未进行解读与宣教,更谈不上挖掘价值和深入研究。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去年,无锡博物院开始有计划地对院藏红色书信逐次进行研究,并力求把研究成果传播开来。

  红色书信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富含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此次公开出版的100通红色书信,写作时间上起20世纪20年代,下讫20世纪80年代,每一通书信后,都有对应的释文。秦起在信中告诫弟弟学习是第一要义;李伯敏写给父母的信中说他爱自己的小家,也爱千千万万人的大家;老一辈经济学家钱俊瑞多次在信中提到,他只有一个愿望,以其余生,尽其所能,继续为党做些有益的工作……这些书信时代特征鲜明,洋溢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无锡博物院征编部副主任陈如芳说,作为最原始的党史资料,红色书信犹如一部生动的教材,让大家可以直观地看到、感受到情真意切背后的坚定意志,是最好的红色教育。

  无锡拥有40处党史教育基地、4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处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30件(套)省级可移动革命文物,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无锡也在以红色旅游、演出活动、陈列展览、出版物等形式盘活红色资源。但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副馆长接玉松指出,无锡对红色文物的内涵挖掘、价值彰显、多元化宣传都还不够。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肖炜表示,要放大文物的价值,研究是基础。具体到红色书信这一门类,对研究人员的素质有很高要求。但作为综合性博物馆,无锡博物院一直存在着革命文物研究力量不足的问题,对此,院方也将广泛吸纳红色文物研究力量,同时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对以红色书信为代表的革命文物的挖掘和研究将持续展开,讲好用活红色故事。(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