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的关键手段。我国部分地区为何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如何确保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针对公众关心的核酸检测有关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作出解答。
更好落实“四早”要求
记者: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为什么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导致一些早期的感染者不易被发现。前期多地发生的奥密克戎聚集性疫情被发现时,已经在社区内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困难。
在尚未发生疫情,但输入风险较高的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灵敏性,织密疫情监测网,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更好落实“四早”要求;同时,有利于为“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人群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核酸检测服务。因此,各地可结合本地疫情防控需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
具体检测频次因时因势确定
记者: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否是强制性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常态化核酸检测是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求决定的,并非要求所有城市均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均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检测频次由当地根据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需要,因时因势确定。
大规模核酸检测避免人群聚集
记者:在组织大规模核酸检测时,如何避免人群聚集带来的传播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为指导各地组织做好大规模核酸检测,避免人群聚集,我们已经先后印发了三版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需要注意的方面主要有四点:
一是做好工作预案和组织管理。明确组织架构,理顺全链条工作流程。对辖区内各个街道、社区、小区的实际人口情况做到本底清晰,准确掌握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现状。
二是优化采样点设置布局。综合人口数量、地理交通、核酸检测机构分布等情况,参考2000人至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600人至8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的标准,来确定采样点的设置。
三是加强采样现场的组织管理。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规划好进出路线,保证人员单向流动,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提前分时段预约、通知及采样等,减少人员在短时间内聚集,缩短排队时间。现场要配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加强秩序维护,指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老年人、孕妇、残障等群体应设置绿色通道独立采样,增强人性化关怀。
四是社会公众予以积极配合。参加核酸检测的公众,要落实好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措施,自觉服从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在采样过程中,手不要触碰采样台等任何物体,采样结束后尽快离开,减少现场逗留和交谈。
持续提高核酸检测质量
记者:如何确保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为了确保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严格检测资质准入。目前,全国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约1.3万家,取得核酸检测资格的技术人员15.3万人。二是严格检测质量控制。目前已累计对超过3.8万家次实验室进行了评价,合格率为99.4%。三是不断优化技术规范。四是重点加强第三方检测机构监管。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大核酸检测质量监管力度,综合运用好“飞行检查”、定期抽检、公布合格实验室名单等多种方式,持续提高核酸检测质量。
(据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