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消费需求变了,评价标准变了

逆境下,餐饮业机会在哪里

  口罩成为外出必备品,扫码成为进店第一步……常态化疫情防控让餐饮业成本支出居高不下,无法预测的疫情让门店生意时起时落。更重要的是,疫情改变了消费习惯,堂食的意愿削弱。随着消费偏好及需求的变化,不管是菜品设计,还是消费场景,抑或体验渠道,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评价标准。

  餐饮业的机会在哪里?

  逆境反复

  经营策略发生变化

  傍晚6点,一辆摆满了凉菜、自热菜、盆菜、面点的小推车停在小区门前。两位身穿同庆楼店服的员工热情推荐着各色菜品。“来份口水鸡,一盒大肉包。”频频有进出小区的业主驻足光顾。

  反复的疫情,令餐饮市场遭遇至暗时刻。然而逆境之下,变化也正在同步发生。曾经专注于大众聚餐及宴会婚庆服务的同庆楼,通过外摆的方式,把美味下沉到街头巷口。“以前不愁客人,包厢客满,大厅翻台,订单多得排不过来。”同庆楼无锡区域负责人姜圆圆坦言,但现在需要改变经营策略。“我们在无锡地区的9家门店都在小区做外摆服务。做得好的门店,傍晚两三个小时可以做1万—2万元的营业额。”

  疫情会挡住人们堂食的脚步,但抵挡不住人们对美食的渴望。4月初,暂停堂食的水上明月首次拿酒店的招牌菜黑松露烤鸡,在老客户中发起了团购。“原本只是试试,没想到效果超好。”前台订餐部经理刘爱芳兴奋地告诉记者,短短10分钟,提前准备的100只烤鸡全部售空。尝到甜头后,酒店加大了备货力度,最高峰时一天卖了1000只。

  化危为机

  变通经营抵抗风险

  疫情防控两年多来,皇宴大酒店总经理莫玲珏坦言虽然不像暴发伊始那样措手不及,但餐饮业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化危为机,成为行业不可回避的必答题。

  首先得想办法换一种方式守住人气。“周一到周五减少菜品的分量。”莫玲珏解释,以前酒店的菜追求分量足,但时下大型宴会很少,平日里来堂食的基本上都是小范围的家庭聚餐,把原先可供十人份的菜量减到五人份,更能满足家庭式聚餐的需求。分量少了,价格也随之降下来,客人也感觉实惠。

  莫玲珏深感,疫情之下,学会变通方为上策。

  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条留言启发了她。“疫情让我们陪家人的时间变多了,厨艺变得更好了。”在莫玲珏看来,这条留言里透露着机遇——酒店目前正在设计营养菜单,做预制菜中的即配食品(经过清洗、切削的加工食品),让年轻人体验下厨房的快乐。

  寻求变通的不只是皇宴。同庆楼在通过外摆扩大销售的同时,正根据客户的需要,加大预制菜的推广。“今年我们将加快菜品研制,让菜品走进商超,摆上货柜。”姜圆圆介绍。

  加速变革

  不断开发消费热点

  “疫情给餐饮业带来了冲击,但也加速了行业的变革转型,并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用以往的经营方式肯定无法应对经常性且不定期的客流突变。采访中记者发现,餐饮企业纷纷加速变革,利用直播外卖、社群团购、家庭套餐、开发预制菜等,不断挖掘餐饮消费新赛道。

  “餐饮企业要适应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必须由堂食为主转为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的销售渠道,新零售、线上购物等渠道将快速发展。”无锡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葛金磊表示,不少餐饮企业也正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改造业务模式,如开辟外卖市场、开拓电商和直播销售渠道,加速向数字化零售方向转型。

  “在求变的过程中,不能被‘大众餐饮’的做法给套路了,尤其是中高端餐饮。”葛金磊提出,传统外卖平台更适合小型的餐饮企业,“高质量客户的活跃度是中高端餐饮企业营收的最大根基。”他建议,中高端餐饮企业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即成熟的品牌和完善的管理,要瞄准精准客户,利用点对点的推送、私人订制服务等增加黏性。(祝雯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