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红、戴福明
无锡市勤新实验小学是锡山区一所年轻朴素、蓄势生长的乡镇实验小学。学校基于校情实际,着眼孩子发展,关注“劳动”这一核心素养,挖掘本土资源,凸显乡村特色,开辟绿色农场“勤之苑”,加之桃李园、花卉园等场地,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文化场域,成为乡村少年宫活动、课程研究的实践基地,成为老师探索新型育人模式的研究平台。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实施“双减”政策的今天,学校更致力于新劳动教育实境计划行动的实践和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勤劳、坚韧、创新、担当”的核心品格,为“勤志少年”的幸福未来涂上童年的温暖底色。
以物型空间设计为灵魂
营造浸润式文化场
学校空间是一个文化场,是学生成长的天地。学校积极开展校内外物型空间设计。校内空间设计注重学生感、知、触、听觉能力的综合开发,打造了“百勤墙”“农具屋”“五谷廊”这些“劳动文化”共享空间,开辟了“桃李园”“农耕苑”“农研坊”这些“四季田园”农耕基地。学校通过墙、廊、园、苑营建育人文化场,实现空间环境的育人功能。
同时,学校依托家乡资源,开发学校周边特有劳动基地,不断拓展和丰富新劳动教育的活动空间,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有机融合”的空间网络。
另外,劳动空间还在向家庭延伸,种植“自留田”,整理、打扫房间,开展“小鬼当家”活动,努力使家庭也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
以课程体系架构为中心
探索序列化服务场
学校“勤志少年”新劳动教育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着力开展“学科+”融合课程、校本化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将“田野”沐浴在课程的“阳光”之下,致力勤小学子品格的提升探索,锻铸“勤志少年”特质。
学校立足课程愿景,细致梳理新劳动教育派生出来的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资源,链接“五育”,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 学校用心设计出了“小农人——农耕实践课程;小能人——岗位责任课程;小主人——家庭生活课程;小匠人——职业体验课程;小达人——劳动创意课程”等,让劳动教育特色建设不断深入。
以完善运行机制为手段
拓宽实境性教育场
学校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精神,尝试形成了“勤志少年”新劳动教育实境行动的“333”运行机制,即三“域”联动、三“式”浸润、三“自”生长,从而实现“勤志少年”品格的提升。三“域”联动,即为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协同,打破边界,处处都是教育情境。 三“式”浸润,即为根据实境行动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渗透式、体验式、弥漫式等三种方式实现浸润式推动项目实施。三“自”生长,即为学生在新劳动教育实境行动中,实现活动自主、管理自治、成长自觉。
农场就是课堂,种植也是作业。学生常说:“班级‘三分田’是我们的另一间教室”,“三分田”将知识学习带到了田间地头,让学生所学知识立体化、生活化,在场域中亲历体验,自觉行动。《小“桃”娃成长记》《我的“豆”蔻年华》《小青菜里的大文章》《小麦旅行记》……这是勤小的校本研究成果。每一粒种子都撒在师生用锄头做出的田垄上,一年四季,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与这片土地深情对话,从而聚向勤小学子“勤志”品格的磨砺和提升。
以创新评价方式为取向
构建多元型价值场
学校坚持“为儿童生长培根”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长效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享受劳动带来的无穷创造和乐趣,从而喜爱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展构建具有全面性、发展性、个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
“体验护照”微积章。每一位勤小学生,人手都有一本“劳动体验护照”。护照设定学生在每个年级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小小的护照记录着学生的劳动经历,也藏着勤小学子六年的品格修炼印迹。“伙伴点赞”云聚力。在学校官网和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设劳动成果作品发布专栏并评选出优秀成果,使之成为学生六年中一笔独特而又珍贵的精神财富。每学期还开展“勤志少年”评选,并利用网络进行风采展示,为勤小学子树立身边的优秀榜样。
学校“勤志少年”新劳动教育实境计划行动,致力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评价方式,引领学生通过体验感悟、浸润生发、分享共进,培养品德、增长智慧、强身健体,同时发现自然界的美,促进了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良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发展了教师的课程能力与专业素养。
(作者系锡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