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越
我于1964年参军。第二年春,连长宣布让我担任连队报道员,从事新闻报道,反映部队的军训和精神面貌。我以前没学过新闻,于是暗下决心,向战士们学习,向内行人学习!
当时我服役的部队是“济南第一团”二营四连。它是有名的“夜老虎连队”,故军、师、团三级领导和新闻干事,常来我们连队蹲点或采访报道。我抓住一切机会,向老新闻干事学习。
我清楚地记得,1965年9月中旬,我在部队拉练的路上,坐在军人背包上写了一篇400多字的短新闻《补鞋》。稿件紧扣“学习雷锋好榜样,无私奉献为百姓”之主题,描写战士小蒋自带工具箱和补鞋用品,在行军路上利用间隙为几十位老乡补鞋的故事。稿件投之《苏州工农报》(苏州日报前身)后,很快被发表了。这是我的处女作!连长看到报纸,在全连会上夸奖了我。
这篇“豆腐干”燃起了我的写作激情。有时战士们熄灯休息了,我还在营房路灯下用木板放在膝盖上写作。我写战士中的好人好事,写他们联系军训实际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报道接连在《人民前线报》和当地党报发表,我也因此受到了营部的嘉奖。一年后,我被调任营报道员,并担任战士报道组组长。这样,我写作的视野更开阔了。
有件事令我难忘。1967年我在采访二炮连中,发现班长陈志权经过一年多的艰辛细致的工作,帮助苏州长虹机械厂几百号干部职工“联合起来、恢复生产秩序”的事迹。我和另一位同志合作,经过一周的深入采访和写作,一篇长达八千字的通讯《战旗长红》问世,并被《人民前线报》全文发表,《解放军报》也刊发了半个版面。这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我因此受到师团首长和企业的赞扬。
期间,团里还隔三差五抽我到其他连蹲点,写新闻、写总结材料。我写的营报道组的工作总结,被原南京军区政治部通报表扬。1969年3月复员时,组织上将我分配到无锡日报。
我当报道员时,多数稿件都是在行军途中背包上写成的,故同行给我起个外号“背包上的报道员”。到地方后,我仍然发扬“背包”精神,“沉”下去、“摸一摸”“磨一磨”,使多篇新闻、通讯分获江苏省好新闻一、二等奖,两篇随笔获全国副刊散文大赛银奖,一篇新闻还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这些年,我发表在中央和省市(县)报刊的杂谈、论文、随笔共有200多篇。
退休后,我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培养的报道员,笔耕不辍。近四年,我先后在退休支部微信群和党报党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有两篇感悟,在全市离退休干部主题征文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