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什么样的文化场馆,是市民真正需要的

  文化场馆,这一文化内容体验和感受的容器,能够带领市民从历史中对未来进行思考与憧憬。文化场馆对于城市而言,不仅要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要有震撼力和生活感。所以,要让市民和受众在文化场馆中持续有收获,就不能够把体验感当终点,而是要把它当作起点去展开,不断挖掘其引发共情、构建叙事、塑造意义等作用,展现更加幽微的情绪细节,让人们更多地、更深入地走进文化场馆。

  如果要把体验感当作起点,这就不仅仅是考验情绪洞察能力了,它还要求另外一种能力:内容功底和叙事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化场馆所能带来的内容,与其他旅游、商业场所相比,应当是最扎实、最有故事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底蕴厚重的文化载体。

  但是,有内容不等于有叙事能力,很多文化场馆家底很厚、宝贝很多,不缺可以成为好IP的内容,但文化表达方式大同小异,展览形式陈旧、活动内容单一,令观众感觉乏味无聊。所以,内容制作功底的提升,不只是把文化内容进行简单罗列和还原,还要能够用更多渐进的层次和有趣的方式来表达它。比如无锡博物院开发推出的“苔痕树影”研学游,就延展了倪云林《苔痕树影图》的叙事方式,让观展者在游览体验中了解图中所绘场景,体验到同一文化内容带来的不同感受。再比如,“七夕”这天,秦淮海祠结合庭院内的碑廊环境氛围,打造可以亲身体验、动手参与的互动场景,举办情侣主题手作体验,让人们在观看凸版印刷工艺的同时,感受历史之美、文化之妙。

  在这几年的文化场馆月活动中,无锡文化场馆不断探寻着人们的精准精神需求。人们都喜欢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充分翔实的内容、活泼有趣的亮点、戏剧化的效果,都能吸引流量,让内容激起大家心中的涟漪,让文化体验更有说服力。为此,在今年的文化场馆月期间,各大场馆串联起来,组织了“把文化带回家”线上打卡活动,巧妙地将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技术,运用到文化场馆的展览中。未来,更多仿真、虚拟、无展板技术也将通过动态、交互、沉浸、体验式等活化表现方式,带给观众更为新鲜的感受,各个文化场馆也能让历史呈现出更加生动的面貌。

  文化场馆不仅是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应是市民文化休闲的场所。能够享受难得的静谧、幽雅,这才是市民们真正需要的场馆。(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