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闻

行道树“就地保护”,城市更新不忘打造生态绿廊

近百条林荫道织密“清凉绿网”

  □本报记者 朱冬娅 图文报道

  出门见绿,行路有荫,夏日里的树荫是出行人的向往。在炎热的白天,林荫道与没有行道树的道路相比,平均可降温3—6℃,并能有效降尘、减少紫外线伤害。近年来,我市在创建省级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积极实施道路林荫化,不仅在城市公园和居民小区等地大力推广林荫路建设,还针对慢行系统和人行道打造城市绿廊,构建串联城市绿地、水系和社区的绿色生态廊道,已初步形成近百条符合林荫道标准的道路,更多林荫道正长成。

  现状

  城区长成近百条上规模林荫道

  从市绿化部门了解到,林荫道具有一定的标准,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达到90%可称为林荫道。无锡现已形成近百条林荫道,老城区和城南湖畔分布较为集中。其中,梁溪大桥堍和老健康路、石门路和通惠西路的法国梧桐,钱荣路、金石路的香樟都已上规模。两条江苏省城市示范林荫道环湖路、太湖大道除成年的香樟树以外,还分别有无患子和栾树正在形成绿荫。

  虽然无锡林荫路的总体规模不小,但相比南京、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有特色的林荫路不多,且树龄普遍较年轻,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感不强。市绿化管理部门人士分析,这与无锡城市规模扩容期修建道路时未尽量保留原有树木有关。

  上世纪90年代末,无锡经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很多行道树在道路改造扩建的过程中被移走。到了2006年,我市开始调整绿化思路,以大量乔木替代原先的草坪,相继在高浪路、望湖路、盛岸路等主干道尝试“退草植树”。之后,又陆续在蠡溪路、环湖路、鸿桥路、蠡湖大道、312国道等60多条道路种上了乔木,改善锡城“有绿无量”“有绿无荫”的状况。

  难点

  城市发展如何守住绿荫?

  打造林荫道的一大难点在于城市发展和绿化保护之间的矛盾。2000年初,无锡发展跳出“老城厢”,拉开城市骨架。交通先行的城市建设中,大部分行道树都重新挖了一遍,因此现在无锡市区道路两侧缺少粗壮茂密的大树。从中山路、人民路“消失”的大树,到解放南路上被“圈养”的法桐,在城市发展道路改拓建的进程中,行道树往往是被迫“让路”的一方。

  此外还有树木根系生长触碰地下管线的问题。乔木种植要求土深1.5米以上,还需要足够大的透水面积,但很多道路由于地下管线埋得较浅,不得不采取堆土种植的办法,一些路段甚至出现了“盆景树”。埋深过浅的管线不仅会造成树木夏季浇水不便,还会引起土壤污染,不利于树木生长。如何平衡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基础设施,考验着城市规划者的智慧。

  “绿化景观构造能力体现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如今无锡城市建设已趋于稳定,对行道树的保护应当重视起来。”园林绿化专家说。近几年,无锡在道路改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行道树的“就地保护”。2019年运河东路大修,在人行道改造方案以外增加了行道树保护方案,将原有人行道移到行道树外侧,使原有行道树连成一条绿带,且路灯等管线排布都避免经过绿化带,让树木有充分的生长空间,不再发生与行人甚至非机动车“争道”的窘况。城市更新不忘织密绿网,这样的理念在清扬路、梁溪路、钱荣路的改造过程中也有体现。

  目标

  力争林荫路推广率达75%

  拥有近百条林荫道,为何不少市民还是觉得锡城林荫不多?园林绿化专家分析,市民概念中的林荫道是行道树“遮天蔽日”将道路100%覆盖,而林荫道的“国标”则是慢车道和人行道绿化覆盖率达90%。过去城市道路较窄,许多路段快慢车道不分,加上以前道路行道树树龄较长,巨大冠幅形成的树荫能覆盖到整条道路。如今,锡城道路越建越宽,主干道上的机动车道往往达到双向六车道甚至八车道,路面宽阔,树荫就难以实现全覆盖。

  好消息是,一大批新的林荫道就要来了。从市市政和园林局了解到,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此过程中将大力推广林荫道建设,提高道路建设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争取使锡城主次干道的林荫道推广率达到75%以上,形成上规模的城市绿廊体系。我市还将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公园和居民小区等地大力推广林荫路建设,并针对慢行系统和人行道打造“城市绿廊”。现有道路上行道树缺株少棵的将补植同品种、同规格树木,改造道路时尽可能保留原有行道树,新建道路绿化多选用高大落叶乔木,丰富道路色彩,实现夏有凉荫、冬透暖阳的效果。

  去年10月,无锡市区第二批城市绿线名录出炉,把包括10条城市绿廊在内的1469公顷绿地划进“保护线”。今年年初,《无锡市绿道网规划》完成编制,计划建设“湖山融城、九水归心”的山水城绿道网格局,近800公里的绿道将贯穿锡城大地,作为城市夏季“清凉防线”的林荫道也将得到更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