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细心的市民发现,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官网上,医院名称已变更为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根据《中共无锡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更名的批复》,经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核准,“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更名为“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更名后,医院属性、注册地址、银行账号、联系方式等均保持不变。
尽管院名变化,但为市民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服务是医院不变的初心,运用专业康复技术,助力患者康复开启“加速度”。
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开放床位350张,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要开展脑卒中、脑外伤后康复,骨关节及运动损伤康复,工伤康复和职业康复,儿童康复,心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脏器病的康复,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是目前江苏省内规模较大的全国首批三级康复医院、省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无锡市康复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在锡城康复界独树一帜、享有盛名。
个性化运动康复保障
成为省运会金牌背后的“神秘力量”
近日,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周佳敏获得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女子16—17岁组个人全能项目冠军。周佳敏喜获金牌的背后,既有她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也离不开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运动康复保障团队的全力保障。在任务重、时间紧的省运会备赛期间,周佳敏一直被腰伤“老毛病”困扰,起初她坚持带伤训练,但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她和教练团队都很着急。直到今年4月,该院运动康复保障团队进驻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经过康复专家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康复治疗,周佳敏的腰痛问题彻底解决了,这助力她在省运会赛场取得了优异成绩。
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携手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深入践行“体医融合”,为备战省运会,由该院3名康复医师、4名运动康复专家和4名物理治疗师组成的康复保障团队进驻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服务包括急性损伤处理、慢性损伤康复治疗、运动防护指导、疼痛管理以及物理因子治疗等,为运动员提供全面康复评估,制定个性化运动康复方案。部分运动员患有疑难病,该院为他们开设了绿色通道。在“运动损伤门诊”,康复治疗科和疼痛科为他们开展联合诊疗。同时,康复保障团队还安排1名物理治疗师夜间值守,为体校运动员提供24小时全天候保障。在两个月的备战期内,康复保障范围涵盖了市体校篮球队、击剑队、举重队、射击队、羽毛球队等所有运动队,累计服务保障市体校运动员3000余人次。
肩颈痛、手指麻、尿失禁
找对方法也能轻松应对
现代社会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出现了颈肩部疼痛、腕管综合征、腱鞘炎、腰部疼痛等症状,其中不乏诸多年轻人中招。这类症状统称为办公室疼痛综合征,对付这一综合征,该院同样有招数。
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长苏彬介绍,颈痛是由于长时间的低头姿势导致,会加速颈椎关节退变,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头痛的症状。腕管综合征(鼠标手)的主要症状为腕前部疼痛、手指麻木无力,是因长时间使用鼠标所导致的,常见于拇指、食指、中指区域。针对办公室疼痛综合征,该院综合分析疼痛原因,利用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估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专业、优质、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超声波治疗、冲击波治疗等,都是非侵入性治疗,具有安全、简便、有效等特点。
此外,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也提供了非手术的无创、无痛的康复治疗计划。盆底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排便障碍、慢性盆腔疼痛等,其中以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较为常见,妊娠、分娩、肥胖、慢性咳嗽、便秘、高龄、盆腔手术等都是高危因素。针对以上症状,该院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和手法治疗相结合的模式,全面提高患者盆底功能。
从昏迷不醒到独自行走
不断书写康复医学“奇迹”
2022年1月,陈阿婆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综合性医院神经外科治疗后,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术后处于昏迷状态。2月,该院中医康复科陈兰博士带领康复团队,经系统评估后为陈阿婆制定了系统促醒治疗方案。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针灸治疗组来到患者床边,选取特定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音乐治疗组制定醒脑开窍的音乐处方,进行阶段播放;康复物理治疗组通过被动运动训练、松弛治疗改善患者四肢功能,通过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变形,通过低频脉冲电治疗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膀胱功能;康复护理组每日两次运用促醒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增加患者的体感刺激输入。1个多月后,陈阿婆出现了明显的意识和情感反应,在与家属的视频通话中情感表达日渐增多,先后拔除了导尿管和鼻饲管。
陈阿婆苏醒后,仍然存在言语及四肢活动障碍。陈兰博士带领康复治疗团队反复研讨,诊断其存在脑积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肢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建议陈阿婆在外院脑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第一时间,我们就对患者进行远程康复指导。病情稳定后,患者再次来院,我们为她制定了下一步精准化康复方案。”陈兰博士表示,一月后陈阿婆终于说出了半年来一直想对老伴说的话:“老头子,在医院这么长时间,辛苦你了”。目前,陈阿婆已经可以与人简单言语交流,完成自主进食、刷牙、洗脸等日常活动,能扶着助行器步行20米。
吞咽康复、神经调控
让患者食之有味、畅所欲言
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科)负责人任彩丽博士表示,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大约50—70%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障碍,而65岁以上居家老年人中吞咽障碍发生率达15%。看似简单的吞咽动作需要复杂的躯体反射,由口腔、咽喉、食管、大脑等神经中枢协调才能完成。
“以往很多患者以及家属不太重视吞咽问题,往往出现吸入性肺炎后才发现有吞咽问题,怕呛咳不敢喝水又会引起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还有的患者需要鼻饲,对心理影响大,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窒息、气管切开……”任彩丽博士介绍,以前即便干预吞咽障碍,只能用临床量表进行主观的间接判断。自2020年以来,该院在全市率先将电子鼻咽喉镜用于吞咽功能的评估,联合吞咽造影检查让吞咽康复更精准。电子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不仅能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还能指导患者的吞咽康复治疗,评估直接摄食训练的安全性。
“神经调控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刺激技术,近年来在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促醒、认知障碍、失语症、偏瘫以及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了神经定位导航系统的神经调控技术,使康复变得越来越精准!”任彩丽博士指出,该院近期引进神经定位导航系统,通过在神经定位导航下的经颅磁刺激技术,促进昏迷患者苏醒,偏瘫和言语吞咽、认知功能的康复,也是该科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