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 能否成为破圈新密码?

  8月25日,以无锡运河文化为主题的首个数字藏品《初夏奇遇》正式上线。随着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藏品“火”了起来,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以数字藏品的形式永久留藏下来。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重塑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同时也冲击着文化艺术的传播方式。当艺术与科技融合共生,激发出一系列新的艺术创造,VR艺术、AI艺术、生物艺术、NFT艺术的兴起,逐渐打破了艺术的边界和呈现方式。当数字赋能传统文化,能否成为其破圈的新密码?

  锡城景区纷纷推出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换言之,相当于在区块链上拥有一张虚拟“身份证”,图片、音乐、视频、艺术品等均可上链成为数字藏品。古运河发售的这款数字藏品,呈现的是在夏夜晚风中,点点萤火间,未来世界里,阿福与阿喜在清名桥上再次相遇。这款藏品限量800份,其中1份1元增价起拍。其余799份直购价59.9元/份。

  与其他数字藏品相比,除了收藏,《初夏奇遇》还赋予收藏者其他权益,比如藏家可以在一年内享有清名桥古运河游船免票的优惠权益。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体验式示范点,年均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作为无锡运河文化风貌最核心的展示区域,街区也力图通过创意民宿、宅院剧本杀、潮流市集、展览展演等方式,让传统文化破圈。古运河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发售数字藏品,正是让运河文化破圈的又一次尝试。

  无独有偶,日前,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和灵山景区相继推出数字藏品。前者为“太湖鼋头渚·鼋渚百景”,以“震泽神鼋”横卧在太湖之滨的形式呈现,凸显“太湖佳绝处”的风采神韵。后者以梵宫内地标性景点“地涌宝塔”为原型,彰显开放、包容、不断革新的宏大境界。

  市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发行数字藏品的意义主要在于让更多“90后”“00后”通过数字技术认识传统景区、传统文化,全面感受景区魅力,体会文化价值。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据了解,目前,数字藏品覆盖领域包括文旅、体育、艺术、文娱潮玩等。不光是锡城景区推出数字藏品,惠山泥人、无锡留青竹刻等无锡非遗项目也已“试水”数字藏品市场,非遗的旧标签正被一点点撕去。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锡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无锡非遗数字藏品首次亮相。由“元路文化”推出的《惠山泥人—两小无猜》数字藏品,出自惠山泥人传承人顾飚之手。这也是顾飚首次接触数字藏品,用虚实结合的潮流玩法,将传统文化向年轻群体推广。“前期推出的数字藏品,30秒不到就卖光了。”对于数字藏品给非遗带来的全新传播方式,顾飚信心满满。

  据悉,无锡是第一个大规模引入非遗数字藏品概念的城市,将打造非遗国潮IP形象数字藏品。“价格也不贵,挺有意思的。”白领小许说,收集数字藏品就像小时候收集卡片和邮票,朋友间还能相互展示、转赠。元路(无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藏品契合年轻人在数字空间的消费习惯与价值审美。他们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希望打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以传统文化为骨架、以现代艺术为血肉、以数字艺术为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与古代、现代以及未来碰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文旅行业人士看来,数字藏品把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文旅行业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打开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之间的通道,将实体产业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相互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价值感与获得感。

  科技赋能艺术带来新挑战

  有媒体统计,中国目前正式上线的数字藏品平台超过50个,这些企业看中的是数字藏品和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数字艺术收藏等领域的广阔市场前景。“数字艺术品交易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数字艺术作品,未来,数字艺术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NFT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在市青年摄协副主席张雨驰看来,数字藏品之所以受欢迎,除了艺术收藏、欣赏和交易功能外,元宇宙环境下的艺术品还具备社交功能,满足社交需求。因此,进军数字藏品市场,可以为锡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结构性变革的过程中,也孕育着新的艺术传播范式。“我们可以提前介入,实现数字艺术在无锡的尽快生根。”江大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袁超说,借助其交易平台和独创的区块链技术,将书画作品生成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所有权凭(即数字版权证)模式,可以为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提供跨时空、跨地域、多渠道的交易场景。

  当数字赋能传统文化艺术,对于艺术家们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知名黄河画家徐惠君表示,数字艺术为传统艺术创作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但作为艺术家,必须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接受这个挑战。让新技术结合艺术本质,让传承与创新同步,让经典文艺作品“活起来”,用数字保留和呈现传统,强化艺术的传播力,让传统文化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韩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