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探索

打造“无废城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江静静、彭本红

  建设“无废城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无锡市作为试点城市,是江苏省绿色低碳经济的先行地。为确保“无废城市”建设顺利推行,无锡市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环保体系,全力以赴抓落实,确保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落地见效。

  ■“无废城市”的无锡行动

  2022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苏州、无锡、常州是方案推出后明确的试点城市。无锡市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同时将试点任务列入市重点目标考核,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做到点面结合协调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2022年4月,无锡市印发《无锡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形成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在工作内容方面,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坚持科技创新。在措施保障方面,从“强化组织保障、抓好工作落实、加大要素投入、强化宣传引导”四个方面推出相应措施,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行。在行动方案方面,健全制度政策体系,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聚焦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格局;强化全过程监管,落实固体废物全面系统治理。

  ■“无废城市”建设的无锡经验

  推进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统筹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有机废弃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无锡是太湖治理的前沿重地,蓝藻打捞量占太湖蓝藻打捞总量的90%以上。藻泥的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是无锡市“无废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水源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面对多种不确定因素扰动的情况下,通过粉碎、混合、压实等一系列工序,将太湖蓝藻、秸秆、水草甚至淤泥制作成有机肥料。此外还建设了太湖淤泥处理利用设施,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通过更新有机废弃物处置设施,加快有机废弃物多元化利用,推进环太湖城乡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数字化建设,完善固废管理监管体系。固废处置前期的监管需要得到重视,对于绿色产业的培育、循环经济的构建可以利用数字化智能手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无废城市”建设的监管体系,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无锡垃圾处理中心每袋(桶)垃圾都持有自己的电子二维码“身份证”,可以实现对固体废物的智能化处置。无锡在省内率先试水微企业危废收集体系,目前已有多家企业领取了小微收集许可证,累计覆盖5300余家小量产废企业。其中2700家原先是脱离监管环境的企业,签订总合同量超过8000吨,可为小量产废企业节约800万元的运输处置成本。此外,无锡市还号召小型医疗机构积极加入试点,争取实现危废信息化高效监管。

  持续推进“绿岛”项目,集中收集处置危废。以往固体废物的处置项目大多是独立建设,存在建设资源不合理利用、处置成本高等问题。集中处置固体废物有利于充分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实用性,能够提高处置效率。2020年无锡江阴高新区开始危废集中收集处置试点工作,通过智能云仓管理后台,实时监测危废贮存以及处置情况,利用集约化方式做好危废收集处置一系列工作,确保转危为安。此外,在过去两年内,无锡市在部分工业园区、餐饮行业建设水源防污、固体危害废物集中处置等基础设施。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各类“绿岛”项目14个,“绿岛”项目持续推行,实现了危废的集中处置,提高了处置效率,降低了处置成本。

  强化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实现资源化利用。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无废城市”的建设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建筑废物等集中处置,有助于加强处置效率,提升规模效益和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无锡江阴秦望山产业园内,杂乱的建筑垃圾经过层层筛选、打磨、搅碎等工序后,有色金属实现了二次利用,还创造出使用能力更强、更具环保的砖块。在位于无锡滨湖区的江苏锡城建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里,变废为宝的做法是将小区中收集的建筑垃圾经过多种工序后变为符合国家使用标准的二次利用建筑材料,实现了节能减污,推动了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助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

  ■“无废城市”建设的无锡蓝图

  无锡提出到2025年建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无废城市”。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基本建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主要农业废弃物处置利用水平全面提升,为长三角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置利用提供借鉴;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国领先;危险废物环境与安全风险有效防控,“无废城市”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四大体系基本形成。“无废城市”的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未来,无锡市应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解决建设过程的困境,不断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推进和完善“无废城市”创建所涉及的重要指标和项目,不断完善绿色生态文明体系。

  (作者单位:无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