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制约,路径更清晰。昨日获悉,我市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确定,“十四五”期间,将统筹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用地全域更新、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和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开展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就相当于进行一场更系统全面的‘土地盘活更新术’,积极引导农业空间合理布局、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生态空间扩容增绿、城镇空间更新提质,更好地用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保障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士说。
初秋时节,漫步在洛社镇万马村的田畈上,连片的稻田遇清风绿浪翻滚,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田园图景。“通过全域综合整治,我们大力推进‘退二还一’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此轮整治,全镇预计可新增农用地166亩,其中高标准农田150亩,在优化镇村空间布局的同时,更好地守住了‘饭碗田’。”洛社镇副镇长秦杰说。据悉,为从源头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土地碎片化利用”的难题,我市将积极推进全域综合整治,计划到2025年实施全域综合整治项目不少于15个,到2035年实现涉农镇(街道)的基本覆盖。
白鹭翩跹、水清岸绿景美的湿地版图将进一步扩展。在优化生态空间方面,将加力推进生态修复,重点打造长江水体及岸线生态屏障、环太湖生态圈、宜兴南部综合生态功能区和“两河”生态廊道等区域。到2025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2000公顷,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2297公顷,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850公顷。规划期内全市蓝绿空间面积将不低于50%,自然湿地保护率将提高到68%。
如何让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有空间?近年来,我市各地不断提升节地水平,例如,去年江阴启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盘活存量土地、腾退整治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效工业用地各2.5万亩,并逐步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20个重点产业园区和10个特色产业园区,将工业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45平方公里调减为115平方公里。新吴区坚持“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发展思路,在推动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同时,持续加大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质产业项目的导入。
下阶段,我市还将围绕“地等项目”总目标,大力开展产业用地全域更新行动,计划完成产业用地更新13万亩,完成50个工业集聚区的改造。同时加大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力度,力争到2023年全市通过批而未供土地保障项目用地不少于4.3万亩,最大限度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王怡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