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周刊

以研究眼光看课堂 当好教科研工作答卷人

无锡市基础教育课题集体论证研讨活动举行

  市一中副校长赵怡

  市一中教师张禄

  市教科院黄树生博士

  4个分会场,30多项省、市级课题,近20名专家齐聚。近日,2022年无锡市基础教育课题集体论证研讨活动在无锡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无锡各中小学、幼儿园的重点课题负责人展示了选题以及实施方案,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到场进行指导。

  32个课题获专家现场指导

  无锡市教科研工作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相关活动蓬勃开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氛围浓烈。

  核心素养落地、探索学科融合、育人方式变革……在当天的论证研讨活动中,来自无锡各中小学、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就三十多项省、市级课题展开研讨,涉及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话题。无锡市第一中学教师张禄领衔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高中STEM教育基地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践研究”顺利通过结项论证,取得“优秀”等第的好成绩。该课题将STEM教育分为作品开发和科学探究两类,涉及四种教育方法,同时还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新教材来开发一套STEM项目,共有43个实验项目。

  评审专家认真听取报告后,充分肯定了课题选题、实施过程和研究成果,同时就课题的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下阶段实施内容、策略进行指导。他们表示,希望课题研究者挺进新课程改革深水区,用不懈努力破解“双新”实施难题。

  参与此次活动的锡山区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储建明在听完多个课题汇报后感慨道:“此次活动很及时,富有现实意义。”通过课题开题论证,老师能认识到教科研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特色品牌有极大推动作用。

  “此次活动对无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教科院以及教研室对此次课题论证研讨活动十分重视,来自江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同样予以高度支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树生博士表示,此次活动展示了无锡市基础教育重点课题的选题以及实施方案。论证过程中,各课题组相互学习和借鉴,专家的面对面指导让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实施的意义及操作方法更为明晰。

  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养

  深耕教科研工作多年,市一中不断完善教科研制度,丰富教科研活动形式,注重教科研工作实效,形成一套自己的行动方案。

  “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设计与智造”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STEM的数学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基地……目前,市一中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以项目为载体,该校教师的课题和论文与之同向而行。如此一来,课题有体系,实践有引领。

  教师是教科研工作的主体,更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学生需要因材施教,教师培养亦是如此。”市一中副校长赵怡介绍,学校通过分层分类工程、项目实施工程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其中,分层分类培训让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老师找到适合的学习发展平台。针对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以及获评教学能手的教师等,学校提供不同的培养计划。

  今年3月,市一中启动“未来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工程”,42名老师成为首批未来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4位来自无锡大市的学科专家被聘为该工程的导师。“导师制”是该工程的亮点之一。学科专家通过学科讲座和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为老师们答疑解惑,给予细致指导。

  “在课题申报、论文撰写、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组织、大单元大概念的理解等方面,学科专家们都给予了极大支持。”赵怡说,工程实施至今,各个学科老师已经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展开课题筹备工作,教科研内驱力更足,教科研实施更有章法和方向。其中“大模型教学:深度发展科学思维的高中理科实践研究”于今年5月立项,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市一中教科研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学校优化“教科研大会”等传统教科研活动的举办形式,致力于让分享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关键驱动点,如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融合课堂教学”等主题教研沙龙,教师自编“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案例集”等。

  教科研要扎根课堂,服务学生

  “未来,我希望能将课题实践拓展到学生的必修课学习中。”张禄表示,新高考愈发侧重学科融合。因此,他希望自己研究的课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拓宽他们的思路。

  从2018年至今,张禄的课题已经进行了4年。参与其中的学生、老师以扎实的实践和亮眼的成果丰富了课题内涵。周靖皓是市一中202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无锡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荣誉。“周靖皓设计了助老助残智能泳池升降机器人,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张禄说,升降机器人的研制涉及多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同时课题组老师在学科融合方面的研究不断加深。“课题研究不是老师坐在办公室里想,学生跟着老师学,更需要他们共同参与,从真实情境中找突破,共同前进。”

  “教科研要扎根课堂,关注国内外教育研究现状,紧跟时代步伐。”市一中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朱鹏飞表示,他最新申报的省“十四五”规划课题“虚实融合:交互式AR环境支持的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就从课堂中来。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学科,学生在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方面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认知障碍,朱鹏飞借助新兴的增强现实(AR)技术,让化学分子结构变得可视化,帮助学生沉浸式学习,相关成果已经在国际一流SSCI期刊发表。

  在“双新”背景下,教师的想法不能停留在上好课,还要将教学研究和实践有机整合。赵怡表示,教科研水平高的老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项目建设等方面才有更足后劲。“如今学生接收信息的速度很快,知识面更广,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固定的知识点出发,研究创造出新的课堂,让教学永葆生命力。”

  扎实的教科研工作为市一中带来亮眼成绩。近两年来,学校获评2021年全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共获得五项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文脉涵养:坚定文化自信的融合育人创新与实践”获得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目前,学校共有20项在研省、市级课题,其中8项为省级课题。每年学校都有一批教师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中老师有先行先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向未来,融合教育是趋势。老师要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要走在前,扎实做好教科研,以此引领课堂变革。”赵怡说。(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