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保健周刊

走出一条连接希望的路

一名无锡老人带着爱心人士持续17年行助学义举

  今年的“十一”假期,76岁的“中国好人”徐启原又是在不停地手机联系中度过的,与被资助学生交流学习生活情况,安排贫困学生来锡打工,核对助学双方信息……这就是老人和他的助学团队的日常生活。17年来他带领3000多名爱心人士,累计资助4000余名陕甘两省的山区贫困学生。受助者中有800多名学生走进高校,甚至读了研究生,更多的人走向了新生活。

  一个洗衣粉袋子引出持续17年的助学行动

  “2004年5月7日”,事隔多年,徐启原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和同伴出差来到陕西省略阳县五龙洞附近,当地山高沟深,傍晚4点多的天空在密林的遮掩下,已像晚上一样幽暗阴冷。一个10岁左右的小姑娘背着雕牌洗衣粉袋子改装的书包赤足行走在山间。通过和当地朋友的交流,他了解到了山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困境,于是,回来后召集10名同乡结对帮扶当地10名贫困学生,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费用并送上学习用品。“每年几百元就能让他们过日子、有学上,多好啊。”这就是助学团队成员的朴素想法。

  随后几年,徐启原先后自费近40次前往略阳,走访了当地百余所学校、数百个家庭,为山区孩子的生活和求学提供帮助,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希望。以10人助学队伍为基础,2009年7月蠡湖夏阳爱心助学会在滨湖区成立。在人缘好又具有号召力的发起人徐启原的影响下,如今已有3000多名爱心人士加入助学队伍,造福了4000多名贫寒学子。受助者中800多名孩子先后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一些受助学生到大城市打工就业,有的留在城市成家立业,有的学习了技能,成功创业。

  助学注重能力、品质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启原和助学团队的成员在一次次与受助孩子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不光要让他们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带领他们走出大山,领略山外世界的精彩。从2009年开始,约有500多名山里孩子参加了他们策划组织的“候鸟行动”“走出大山20天夏令营”“大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知红绿灯为何物,到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与温暖,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创造新生活的信心。

  每次活动,徐启原和团队成员都精心组织安排。“2019年的夏令营,我让孩子们坐了9次不同的船,让这些见惯大山的孩子感受水的温情。”徐启原说,他带着他们在映山湖划船,去蠡园坐轮渡游览西施岛,坐古运河游船,在太湖坐游艇,去上海坐轮渡船等。

  “候鸟行动”是让大山里的孩子利用寒暑假来城市打工实践,以便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在西安工程大学播音专业就读的小高同学,很想弥补自己在交流沟通上的短板。在助学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她来到无锡广播电视台实习,跑了无锡大大小小许多地方,采访了不少人,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技能。小赵同学来锡打工期间意外受伤,76岁的助学会成员杨忆秋,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到医院照顾她,煲鸡汤、鱼汤等变着花样给她增加营养。

  “座谈会”教会孩子们懂得感恩、回馈社会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走出困境、努力上进的人生品质,在他们迷茫时指明前进的方向。

  助学会的爱心不断传承

  72岁的祝洪庆退休前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是徐启原的好朋友,也是助学会成员之一。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女儿、女婿、同事、朋友、学生等几百人加入了助学会,资助贫困学子。他五年级的外孙用自己的压岁钱资助了略阳一名四年级学生,并通过微信与对方交流学习、生活情况。他的学生刘一桐用比赛获得的奖金为当地学生提供帮助。

  助学行动的爱心像种子一样,也在受助学生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贾琼8岁起受到资助,一直到她考上西安工业大学会计系。她一直想像徐爷爷和其他爱心人士一样帮助别人。她从大学一年级起就用自己打工挣的钱资助其他贫困学生。

  “现在让我们欣慰的是有很多受助孩子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徐启原的儿子徐芃说,他们家有一个存放资料的柜子,里面有数十个硬盘、上万张照片、密密麻麻的资料袋,记录着受助者的信息,比如哪年开始受助、上学生活情况、毕业后就业情况等。“既然资助了就要负责任,定期去关心他们。”如今,徐芃在工作之余,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助学会上。

  “爱心会成为一种传承。”徐启原说,他年纪大了,总有走不动的一天,但希望夏阳助学会的精神会不断发扬下去。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