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一个“城管进社区”的实践样本——

挂钩下沉!打开小区洁美新颜

  □本报记者 卢易 见习记者 彭歆玥

  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林,洒落在小区的道路上。挂钩下沉尤渡社区的梁溪区城管局广益中队队员诸敏杰,来到尤渡苑三期,查看分类垃圾收集车在4个点位的运作情况。恰巧一位老阿姨拿着一袋换下来的节能灯泡准备丢弃,诸敏杰示意她投进有害垃圾收集桶内。这是记者近期多日跟随诸敏杰“进社区”中的一个片段。而后几次观察垃圾投放高峰,发现居民们投放垃圾时,普遍都能将厨余垃圾单独包装好,即使有个别居民疏忽大意将垃圾混装,也在指导员的提醒下,重新分类后投放。

  这不是一天练成的。该小区也遇到过垃圾分类收集房选址、停车难、侵占公共空间等问题,也是不少小区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如今,“城管进社区”工作已经在全市推开,作为较早实践这一工作方式的尤渡苑三期,也给出了一些启示。

  沉入“最后一公里”,

  看得见、管得了!

  城管进社区,洁美绘小区。如今的尤渡社区,在网格化管理加精细化治理模式下,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其实,两三年前社区也被停车难、电动车飞线充电、违法侵占公共空间等城市管理顽疾困扰,耗费大量精力,始终难以根治。

  2020年,城管力量在社区全面参与疫情防控取得了理想成效。这给了双方启发,梁溪区城管广益中队和尤渡社区一拍即合:何不试试“城管进社区”,直接面对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为此,广益街道城管中队派出1名执法队员和4名管理队员下沉尤渡社区,建立城管工作站。每天都有机动巡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整改、查处占道经营、占道停车、门前保洁不到位等问题。

  在一些显见性的痛点消除后,城管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将目标瞄准那些“看得见的管不了”和“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停车难成首选。尤渡苑是安置房小区,停车难矛盾突出。城管进社区后,协助社区对车位重新划线,再从犄角旮旯里挖潜,仅尤渡苑三期就增加100多个车位。

  最近,社区和城管一直在研究车位腾换事宜,起因是居民们换电车的越来越多,充电又成了难题。社区打算在几处停车点位集中安装充电桩,在城管队员协助下,车位置换工作进展顺利。

  遇到共性的难题,

  不拘一格来解题!

  半年前,垃圾分类收集房的选址一度成为尤渡苑三期的难题。经过去年的发动和宣传,居民们都接受了垃圾分类投放的新模式,但一遇到收集房选址问题,邻避效应立即显现,没有一个居民愿意垃圾房建在自家门前。

  看似无解的问题被提交到了“社区城管协调议事会”上,尤渡社区党委书记马建另辟蹊径,提出了不建收集房、改用收集车的方案。居民是同意了,但实现这一方案的“压力”给到了社区和城管。这关键时刻,“城管进社区”的优势正好发挥出来。

  依据居民意见,社区和城管联手设计出一款美观实用的分类垃圾电动收集车。车厢没有平均分配四类垃圾的收集空间,而是将投放量较大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配了较大收纳空间。收集车每天早晚行驶到指定点位供居民们投放垃圾,非收集时段则驶回转运站。

  摸索“721工作法”,

  尽心尽力赢支持

  在两年多来“城管进社区”实践中,尤渡社区城管工作站摸索出一套“721工作法”,即70%服务、20%管理和10%执法,社区环境质量、城管队伍整体形象和居民满意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充实完善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服务为重,并非没有执法。”城管执法队员陆敏表示。8月,广益中队就在社区进行了一次执法行动。一名顶楼居民擅自在楼顶入口处安装防盗门,将楼顶占为己有。责令整改无效后,城管中队及时予以强行拆除。解决一个问题,整改一类问题,多年来居民们为占用公共空间而在楼道里擅自安装的防盗门逐一被拆除。

  有了“城管进社区”,社区、城管、物业、居民四方协同构建的“城市管家”,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助于实现城市管理多方共治的美好愿景。马建指着尤渡苑四期一条长长的绿化带说,征得居民的同意,社区刚刚拆掉了尤渡苑四期与广南一支路之间的围墙,提升了小区环境品质,局部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城管的尽心尽力,大家都看在眼里,遇到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燃气安全等工作,都会积极主动配合城管队员的管理。”居民李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