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警方周刊

警营发明家“光头杨”

  编者按:近日,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江苏最美警察、最美辅警、最美警嫂、最美基层警队推选宣传活动。今起,警方周刊刊发无锡公安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展示新时代无锡民警、辅警、警嫂、警队的最美风采。

  光头、微胖、大嗓门,初见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二大队中队长杨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竟然是一个技术大咖。不是装备管理专业出身,更没有学过设计,但就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和钻劲,杨可成了警用装备领域的发明家,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在展示厚厚一沓的专利证书时,杨可摸着闪亮的脑袋笑着说:“这些可都是用头发‘换’来的!”

  ■从“小白”成为“活说明书”

  装备库成了他第二个家

  1994年,杨可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上班第一天,他领了一根警棍、一副手铐。“我就带着这样简单的装备上岗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杨可笑着说。

  2000年初,杨可被调到交警部门。那时他最怕遇到下雨天,倒不是因为雨天环境下工作辛苦,而是事故现场图必须用钢笔手工绘制,一旦被雨水打湿便会影响证据效力。从那时开始,革新警用装备的念头在杨可心里开始萌芽。

  2013年是杨可转岗到巡特警支队负责装备管理的第一年。各种装备、车辆、物资以及管理制度,着实难为了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但不畏难、不畏苦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一块抹布、一个毛刷、一桶润滑油,杨可从装备擦拭保养开始,认识这些陌生又精贵的装备和车辆。每天一大早,他就钻进装备室,干着干着就忘了时间,装备库俨然成了他第二个家。

  不懂得如何操作就反复研究,薄薄的说明书被杨可翻阅得皱巴巴。就在这一擦一抹间,通过不断钻研和积累,杨可硬生生从一个零基础“小白”,变成了熟练精通装备车辆的“专家”。2019年在全省警务保障条线比武中,杨可作为市公安局装备解说员,被评委称为“活说明书”。

  ■将“多件套”改良为“多功能”

  10年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

  盘活在库装备、熟悉管理规范、熟练物品出入库管理,杨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问题:现有的很多装备已经跟不上警务需求。例如,民警使用率较高的警用腰带,松了不利于跑动,紧了限制行动,长时间佩戴腰部还可能受伤。

  杨可从战地记者的多功能背心中受到启发,查资料、看文献、手绘设计图,反复推敲打磨,设计制作了一款整合特警战术背心、交警反光背心、单警多功能腰带的多功能作战背心。不久后,多功能作战背心在全市公安民警的身上得到普及,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两项知识产权,并被公安部列入《现代警用防护装备》教材。

  善于钻研、乐于探索的品质让杨可在警务装备的创新之路上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2018年,杨可受命为“雷豹突击队”装备进行更新迭代,他要求自己用时代的眼光、发展的观念和创新的思维完成此项艰巨任务。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单位,一次次反复构想、实验,最终杨可和生产单位共同开发设计出囊括国际最先进的FAST防弹头盔、IR识别灯等个性化的“雷豹”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进入巡特警支队10年,杨可收获20余项国家专利,参与研发了30套个性化特警装备,新型作战背心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得到广泛配装;清障铲专利、水炮车布局结构专利在山东、甘肃得到推广;炊事车因合理的布局和空间利用性,在多省市公安、消防民用领域使用。

  ■从传统领域迈入物联网科技

  满腔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物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乘着这股东风,智慧警务飞速发展。熟悉杨可的人都知道,他是各项新技术的忠实“粉丝”,最先进的“黑科技”他都会去第一时间了解并努力掌握。

  杨可接手警用装备管理工作的时候,物品入出库靠的是人工管理,工作量大,清点繁琐,装备实时状态也不清晰。一次,队里要出紧急任务,那边队员都急着登车了,这边装备还有很多人没取完,杨可急得满头大汗。

  在一次购物中,杨可在超市的自助结账机前陷入沉思:“这不就是个现成的出库系统吗?”他转头便开始研究起来。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技术性能对比、与相关专业公司一次次反复沟通,杨可研发出了“警用物资仓储智能识别管理系统”,实现了警用装备管理“物联网+智能化”的高度融合。原来30人领装备,需要依次领取、登记,至少要十几分钟,而现在配备新系统后,30人同时进入装备库领取,出库房的瞬间自动盘点,不到1分钟就精准完成了所有事项。

  对杨可来说,省力只是一方面,规范才是更重要的。他牵头制定《装备物资及库房管理规定》《警用装备物资领用发放单》等一系列管理规范,规范了警用装备物资配发申领和借用归还的具体流程。面对各类巡逻勤务、突发事件处置等,每天上百件装备的进出如今都能百分之百做到准确无误。

  如今的杨可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是他对警用装备革新的想法还有很多,他将继续这段与警用装备的“不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