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根植历史文脉 涵养审美自信

用艺术点亮城市

  

  近日,2022《艺术点亮城市》公共艺术大展在无锡运河艺术公园展出。大展面向全球雕塑艺术家征集作品,最终精选出的16件作品将永久落地无锡运河艺术公园。针对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精神气质塑造等社会现象,该展以公共空间艺术品植入的方式,用心物一致的艺术创造,助力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升级。

  让居民感受艺术之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多样化的公共艺术作品营造出多元化的公共艺术空间,为市民搭建起深度感受艺术创造的平台。无锡运河艺术公园内,运河之畔,一艘不锈钢材质的小船格外显眼。小船上,两人相对而立,营造出一种别样的静美。这件《镜·对》作品出自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金江波之手,以当代语言抽象展现了作为吴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无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意向。“瞧!那两件惠山泥人有意思。”公园内的圆筒粮仓上,身着航空服的阿福、阿喜最具人气。这件名为《欢乐颂》的作品由江南大学博导王峰和青年艺术家曹雨茵携手完成,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潮流元素融入无锡人熟悉的传统大阿福形象,并借用大众喜爱的抓娃娃游戏,展现无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互融合。“此次大展旨在以公共艺术作品为引发点,深挖运河、江南及无锡地域文化,让城市居民在家门口深度感知文化艺术之美。”负责实施运河艺术公园项目的市城建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其实,在锡城,越来越多建筑美学的内容出现在街头巷尾,出现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街头美景,让人感受到艺术之美,拥有生活中的‘小确幸’。”“90后”姑娘小舞告诉记者,以往,她喜欢和朋友们一起逛商场,现在更喜欢去街角小公园漫步闲聊,通扬路附近小游园内大大的“小确幸”美陈似乎在描述她们的心声:洒满阳光的冬日午后,看着用艺术装扮过的城市和街道,感受到的是更有温度和活力的生活。

  为城市更新提供动力

  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更新。无论是城市能级的提升、空间形态的重塑,还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城市更新。在专家看来,当城市美学建设走入人们的视野,空间魅力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艺术正在为城市更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江南,那里有走不尽的青石板路,看不够的柳暗花明,转不完的亭台楼榭……在二泉社区附近,一座新的小游园——山北憬水公园亮相,让周边居民领略到近在咫尺的梦中江南。“这一游园以水、水生植物为主题,展现独特的江南韵味。”项目建设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游园结合城市更新计划,在原来二泉游园的基础上,以园中池为核心,建造了一个水生环境,同时在公园内设置亭、凳椅等设施,既能见水的柔媚,又强调了实用性,园内的喜雨亭、文渊阁都是一派典雅的江南意蕴。这些富有城市美学的设计,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没有大肆动土破石,破坏游园原有的自然风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博士冯祖光告诉记者,“艺术点亮城市”的口号在艺术设计界已经呼喊了很多年,当城市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整个城市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文明水平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跃升,而这个口号也变成了现实。在配合《艺术点亮城市》公共艺术大展举行的高峰论坛上,有艺术家指出,在“15分钟生活圈”理念的指导下,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艺术大有可为。不管是可以互动体验的艺术装置,还是充满设计巧思的休闲椅,抑或是背街小巷让人眼前一亮的墙面彩绘……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城市环境特点和居民需求出发,为人们提供亲近艺术的机会,点亮公共空间,为城市增添文化趣味。

  用艺术塑造城市精神

  公共艺术是“城市家具”的一部分,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用艺术点亮城市,公共艺术正逐步融入城市生活,成为重塑当代城市精神的重要力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导陈原川创作的《读石图》,是一件高4.5米的大型雕塑,试图以太湖石和石刻艺术,解读城市,表达城市个性。“读石,便是解读运河文化的形状,探寻江南未知的奥秘。”陈原川介绍,此次公共艺术大展的关键词是“运河文化”“江南水乡”“城市更新”“时尚潮流”等,也正是艺术家们用城市艺术设计塑造的城市精神标签。在上个月落成的无锡国专纪念馆外,巨幅的浮雕令纪念馆更具标识度。“纪念馆还没常态化开放,所以先来看看这幅雕塑。”市民陈女士带着孩子专门前往打卡纪念馆浮雕,她告诉记者,看着上面唐文治等老先生一起讨论学术的场景,看着老校舍、老校门,似乎能感受到当年无锡国专的精神力量。

  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艺术驱动城市更新,而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展现更新的城市,也在进一步提炼城市美学背后的意义,通过提炼城市精神,进一步彰显城市个性。此次运河艺术公园更新项目,即是通过落地一批城市雕塑实现整个园区的焕新,同时,撬动公园的文、产、境、业的迭代升级,让“人”“城”“园”完美融合,创造出适合当下语境的城市新地标。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更连接起传统与现代,推动着文化艺术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

  在专家们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艺术设计立足历史文脉、结合时代需求,对城市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在变美的同时,也将变得更具温度和特色。

  (张月、韩玲 文 / 敖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