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纵横

美对华口头“示好”背后的政治算计

  美国总统拜登26日谈到《芯片与科学法》时表示,该法“不是用来伤害中国的”。近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等高官接连对华喊话,或表示有意访华,或希望加强合作。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也称:“本届美国政府内部已形成共识,与中国‘脱钩’不是目标,也无法实现。”

  美方高官最近这些看似“示好”的言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改变了错误的对华认知,美方在反华行动上也丝毫没有罢手迹象,持续在科技、经贸、国际事务等领域围堵打压中国。美国之所以口风有所调整,完全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算计。美方若有意改善对华关系,需拿出实际行动。

  耶伦日前在一场智库活动中说,美中两国必须继续努力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从而在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开展合作。美中两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很快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全球经济。就两国如何应对经济领域冲击的问题,双方必须坚持充分交流意见。

  美国政府目前急于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与中国对话。这与当前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面临困境有关: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1万亿美元,美联储为遏制通胀持续上调利率,多家美国银行近期相继陷入危机,金融动荡加剧了经济衰退的风险。

  分析人士指出,民主党籍的总统拜登25日正式宣布竞选连任。当前,美国经济和金融形势不稳,对拜登谋求连任不利。“局部缓和”对华紧张关系有助于稳定美国经济和金融形势,从而争取更多选票,这是拜登政府一些高官近来连续放出“软话”的重要动因。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说,目前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大,政府债务面临“爆雷”风险。美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求于中国,希望稳住对华经贸合作,以缓解美国国内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一些政客的对华表态有所调整。

  近年来,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挑战美国霸权的“战略竞争对手”,把围堵打压中国当作第一要务,遏制中国这一政策主线从未发生变化。部分美国官员的所谓“软话”最终被证实为“假话”“空话”。

  美方说不搞新“冷战”,却大打“意识形态牌”,炒作所谓“民主对抗威权”论调;说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却极力推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印太经济框架”等一系列机制,企图拉“小圈子”围堵中国;说《芯片与科学法》“不是用来伤害中国”,事实上却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来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还规定“接受资金援助的芯片企业不得在中国修建(半导体制造)相关设施”,并企图伙同他国对中国进行芯片断供。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美方应该树立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与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据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