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青年梅花奖得主说

  戏剧演员要坚持“守正创新”

  李晓旭,南京市越剧团优秀青年演员,越剧小生,越剧毕派大师毕春芳的关门弟子。2021年,凭借《凤凰台》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戏曲的舞台一直都不只是在剧场内,不少城市场景都能成为舞台,这种形式与观众距离更近。”李晓旭告诉记者,在这种面对面的形式里,观众驻足停留,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也是对舞台演艺者的肯定。“不管在什么年龄段,戏剧演员,首先要做好的是‘守正’。”作为越剧界最年轻的“梅花小生”,当聊到戏曲以及不同剧种的文化传承时,李晓旭说:“只有保持一颗纯洁的心,才能‘护住’那些干净、晶莹剔透的戏剧人物。”“守正”之后是“创新”,随着技艺达到一定程度,戏剧的创新其实可以和所在城市的人文底蕴结合,产出一批地域化、思想性、具风格、耐品味的曲艺“食粮”。作为无锡人,她希望越剧与锡剧多一些交流,同时也期待锡剧成为故乡更为靓丽的一张“文化名片”。

  曲艺文化要拓宽“媒介表达”

  张璇,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工青衣。2021年,凭借京剧《向警予》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打造高端的戏曲品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能多一些‘梅花映月’这样的活动,也期待这一品牌活动能真正成为戏曲界的盛事。”在张璇看来,现在不同剧种同场竞技的机会越来越多,交流也越来越多,这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有很积极的意义。“不同剧种有各自不同的生长土壤,对于现代文化的吸收也不尽相同,同台切磋的过程可以相互取长。”张璇建议,不同剧种可以尝试同一曲目的创作,在保留自家剧种特色的同时,去适当吸收和融合,使本地戏剧焕发新活力。

  作为湖南京剧界较有影响力的“青年偶像”,张璇向记者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有更多有趣的手段能用来传承传统戏曲,比如说短视频、直播等。“这些方式更能契合年轻人习惯,增强曲艺文化的传播与感染力。”张璇说,正是有了更为多元的传播形式,戏剧演员需要更认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为平台的“二次传播”作好准备。

  传统戏曲要走向“群众舞台”

  楼胜,浙江婺剧团青年演员,主攻文武小生。2021年,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户外与观众零距离互动,是过去最常见的戏曲表演方式。”楼胜告诉记者,自从戏剧演员走进剧场后,这种特有的互动方式相较以往似乎少了很多,“我们应该要经常回归,到群众的舞台中去。”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演员才能和观众更好地“同频共振”,更好地去诠释一个角色,戏剧也能对现代生活有所吸收。

  作为婺剧界的新生代演员,在谈及传统戏曲如何走进年轻人的心时,楼胜特别强调了剧目的“时代感”。“不妨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他们对戏曲的理解,对我们的创作大有助益。”楼胜说,除了不同剧种间的切磋交流,还可以让戏曲与更多文旅场景做融合,展现更丰富的表现力。他看好锡剧的振兴发展,并建议在培养能扛起大旗的代表性演员的同时,培养能带动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青年偶像”,“要去多尝试,锡剧比我们这样的剧种‘前卫’不少,它更应该与年轻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