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保健周刊

七旬翁全胃切除后罹患食管癌

明慈医生另辟蹊径 用肠子造出“新食管”

  近日,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消化病诊疗中心成功为一名全胃切除又患上食管癌的老年患者实施了高难度的“小肠代食管”手术,即医生将食管肿瘤根治性切除,再修整一段小肠,上提至胸腔和残留食管吻合,用小肠替代切除的食管,从而完成消化道的重建,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目前患者已顺利康复出院。

  4月中旬,73岁的孙老伯因“阵发性胸闷、气短”来到明慈医院心内科诊治,被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期间,医生发现他有吞咽困难等现象,经胃镜检查显示,其食管占位性病变,病理提示为中低分化的食管鳞癌。

  “对于大多数食管癌患者来说,‘用胃代替食管’是最常选择的术式。”明慈医院副院长、消化病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张洪伟介绍,把胃做成“管”状,上拉到胸部或颈部和残留食管进行吻合,重建消化道,替代食管的作用,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肠道,这是相对简单易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但这个常规方法在孙老伯这儿却行不通。因为在15年前他就因患有胃癌而将全胃切除。而且4年前他又因室性早搏及心动过缓,双腔植入了永久性起搏器。3年前他又不幸因外伤致左侧股骨、锁骨、肋骨等部位出现多发骨折。老人的身体还经得起病魔的再一次摧残吗?患者及家人为此焦急万分。家人咨询了上海等地的专家,专家们都认为患者年龄大、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无法妥善治疗。

  看到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目光,张洪伟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完善术前检查和评估后,决定另辟蹊径,采用“用空肠代替食管”的手术方案。张洪伟告诉记者,多数情况下,医生可以选择用结肠或者空肠代替食管,结肠的血液运输功能好,边缘血管弓易于游离,可充分上提至胸腔和颈部做消化道的重建,但孙老伯患有先天性右半结肠和横结肠短小,长度不够。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用空肠代替食管,但空肠的血管弓相对没那么好,需要更精准的判断、更精准的游离,保持肠管良好血液运输功能,并尽可能游离更长的小肠。

  另外,孙老伯的手术还有一个风险是患者胃切除后已用一段空肠代替了胃的功能,此次属于二次手术,要打乱腹腔结构,进行消化道重建。手术必须先离断原来空肠与食管的吻合口,将新的空肠提至胸腔,完成食管与空肠吻合、空肠与空肠吻合等多个复杂的程序。只要有一处血管没连接好,就容易发生缺血、坏死的情况。

  正是由于操作复杂、步骤多、时间长、吻合口多以及患者术后易感染、并发症多等因素,该手术被称为食管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目前针对此类复杂病例,在全国能成功开展此疑难手术的医院和医生并不多,对医生和患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挑战。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张洪伟亲自主刀,专家团队精心配合,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战,一次性完成了胸腔镜联合开腹食管癌根治、食管空肠吻合、空肠与空肠吻合、空肠造瘘等七项手术。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孙老伯恢复得很好,现已康复出院。

  据了解,张洪伟多年来主攻消化道(食管、胃及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其食管癌、胃癌以及结直肠癌的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水平居国内领先。目前明慈医院消化病诊疗中心由张洪伟教授主导,采用内外科融合、多学科协同诊治的模式,对患者实施全程化管理,诊治范围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胆胰脾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以及普外科常见的甲状腺乳腺结节、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该中心以胸、腹部微创手术为特色,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准则,注重医护质量、严控手术风险、确保医疗效果、改善就医体验,真正实现了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就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