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探索

抢抓机遇 立足优势

加快融入沪宁产业创新走廊

  □周天捷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串联起了沪宁沿线的主要城市,产业基础雄厚、科创资源丰富、交通联动优势突出,是沪宁沿线城市实现优势资源整合、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更高层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产业创新走廊。无锡作为长三角的制造业重镇、沪宁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规划建设,是大力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更高水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助力。

  抢抓机遇,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是无锡抢抓发展机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在产业上努力实现向上借力全国最先进的科技力量,加强与全球创新链的联系,更好融入长三角乃至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多领域成为创新理念策源地、创新资源集聚地、创新成果首用地,助推无锡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也是推动科创带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太湖湾科创带在无锡交汇,环太湖湾和沪宁线两条发展主轴共同助力无锡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有力推动无锡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激活无锡“科创引擎”,让人才活力在无锡迸发,让创新源泉在无锡涌动,从而推动无锡科创与产业、人才与城市深度融合,为无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助力无锡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立足现实,发挥产业创新优势

  区位条件:中心节点城市的区位禀赋。无锡地处长三角的地理几何中心,也位于沪宁线的中心节点,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岸线,通江达海,濒临太湖,是江苏省“两横两纵”发展轴的纵横节点,空港、水运、铁路、公路、地铁等各大交通要素齐全,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产业基础: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优势。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制造业基础雄厚。无锡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善、产品门类齐全、技术基础较好,形成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共进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创新水平:表现亮眼的产业创新能力。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近年来一直走高,2013年以来持续领跑全省。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无锡在全国排名升至第12位。在创新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中,无锡的创新产出竞争力表现突出,体现出无锡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城市能级:具辐射带动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无锡属于长三角地区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无锡的GDP、制造业500强总部数、科技财政支出等指标都处于前列,可以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业基地。

  锚定目标,打造“C位”支点城市

  无锡要加快把区位、产业、经济优势转换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C位”支点城市。

  政策协同:强化协同规划顶层设计。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体制。在规划层面,鼓励出台推动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区域内创新协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积极参与重大事项谋划与制度创新,加强与沿线城市的政策衔接、资源共享和平台共建。努力打破要素流通壁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使得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政策等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集聚更多增长势能。加强与沪宁线城市间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体化合作,探索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破壁机制。

  交通先行:建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强化“C位”支点城市的枢纽功能。借助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的契机,真正发挥无锡在交通上的枢纽功能。以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机场”“全国性铁路枢纽”和“区域物流枢纽”为目标,进一步打通南北铁路大通道,高水平建设面向国际的大空港、大海港枢纽平台,加快完善与周边城市之间便捷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无锡位于长三角、沪宁杭、苏锡常、锡常泰等多重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G42高速、沪宁高铁这两条几乎并行的东西向空间联结、产业联动、功能贯穿的主要轴线,主动承接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功能外溢,深入参与区域发展格局的转型,进一步拓展南北向辐射带动作用。

  产业引领:构建产业空间协同体系。瞄准国际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登,突出高、精、尖的产业发展方向。做强无锡的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和能级水平。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推动产业空间体系构建。在产业布局上,要大力推动更多无锡优势企业积极参与高水平产业布局与合作,努力构建以无锡优势产业领域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联盟组织,在产业走廊和科创带中形成特色鲜明、实力凸显的“无锡板块”。

  平台构建:搭建创新资源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载体作用。借力无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充分发挥无锡各类创新载体作用,探索建立涵盖多平台、多条线的跨区域融合发展和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推动科创大平台构建。积极整合科创资源,加大与上海、南京、苏州多地高校、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打造更多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成果转化地。积极探索多种“飞地”“反向飞地”的发展模式。

  人才集聚:促进高层次人才要素集聚。以激励政策促进创新人才集聚。鼓励出台人才新政、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优秀人才及其人才梯队的吸引、集聚、培育和发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层次平台的优势和声誉资源,吸引海内外优秀的科研机构入驻,着重发挥其在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推动创新服务联盟进一步发展,发挥其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产学研协作的作用,构筑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作者单位: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