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我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背街小巷、城市游园、公共厕所等已大部分完成更新,净美场景令人“会心一笑”。相比之下,停车难问题愈发突出,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痛点,停车难引发的乱停车也有损城市秩序,是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必须扫除的“拦路虎”。本报聚焦这一难点,推出系列报道,希冀探求城市停车体验的完善之路。
去哪都能停得顺畅无碍,是有车族期待的停车体验。事实上,在人流密集地、商业聚集地,停车有时候并不容易,等待、拥堵时有发生。而穿透“停车难”的现象,其要解决的“第一性”问题,还是“量不足”。从市城管局获悉,当前停车泊位与机动车拥有量之比约为1∶1,根据相关要求到2025年这个比例要达到1.2∶1。这个比例关乎停车难易的系数,无锡的泊位缺口多大,如何加快做好“增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实地走访了部分停车场、相关部门等。
1.2∶1,还需补位40万个
昨天早晨,梁溪河十里画廊鸟语花香,市民沿河晨跑。7点起,陆续有隐秀苑的居民来到停车场,驾车前往单位上班。市民王建国表示,这次沿岸改造时新增了100多个停车泊位,白天游客停、晚上居民停,有了这个车位,不用成天担心停车难题,解决了大问题。
这样的“增量”现实,折射出增加泊车供给的迫切。
据无锡交警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60万辆,除去卡车、摩托车等,7座以下的小型客车大致在200万辆左右。另一方面,我市共有8419个停车场约195万个停车泊位。简单看,停车泊位与机动车拥有量之比约为1∶1,似乎停车应该不成问题。
而从结构看,公共停车泊位的供给呈现严重不足的态势。195万个停车泊位中,小区、单位内部停车位占了大部分,基本上有专属服务对象,无法向社会车辆开放。能满足市民在小区和单位之外停车需求的只有53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在医院、部分商业综合体,停车位的供需比更加失衡,导致高峰时段入场车辆排队数百米,等候时间超过1小时。
去年,省发改委等四部门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全省城市机动车停车泊位与机动车拥有量之比达到1.2∶1以上。”对照这一目标,无锡还需补位40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更需大力补足。
挖潜,上天入地还不够
每次去市图书馆和无锡博物院,市民张峰都喜欢把自己的新能源车停到一旁的太湖广场智能停车场,这个停车场不仅解决了停车问题,还提供自助充电和自助洗车服务。每到节假日,(下转第3版)
从1比1到1.2比1,车位“增量”怎么做?
(上接第1版)停车场使用率非常高。停车场投入使用后,图书馆门前的停车乱象得以改观。
近两年来,在市城管委办公室的牵头下,各相关部门努力挖掘停车资源有效供给,通过建设立体车库、划设路内泊位、实施学校地下改造、利用桥下空间和闲置地块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去年新增停车泊位2.4万个。今年,截至目前仅城管系统已新增7021个。
上天入地。今年,我市首个全自动智能立体停车楼——太湖新城智能车库投入使用,为江南大悦城提供496个停车位;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黄金位置,一座8层楼高的大娄巷全智能停车楼正拔地而起,建成后可提供约230个机动车车位和150个非机动车车位。新吴区在多元破解城市停车难题过程中将目光瞄向了地下空间,学志路地下停车场、春星小学地下停车场、春阳路小学地下停车场等相继投入使用,单位和居民错时使用停车位,周边的停车秩序得到大幅改善。
上天入地,还不够。更多空间被关注,如梁溪区利用闲置地块建设定胜桥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58个;滨湖区、经开区也都利用闲置地,为周新里商业街、湖滨商业街等停车难突出区域增加停车泊位。新吴区结合高浪路桥下空间改造新增停车泊位27个。今年,市区还将有一批桥下空间成为周边居民的停车点位。
此外,城管和交警部门联手,依据百姓需求,在有条件的道路设置路内临时泊位,实行统一编码管理,方便市民停车。
共享,存量车位待开发
下一步如何开发?我市一年新增机动车10万辆左右,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仅万余,跟不上市民停车需求的增长。缓解停车难问题,大力建设公共停车设施是必由之路。据悉,市、区两级都频频发力增加停车位,开发更多车位来满足居民需求。
但有个现实问题: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相对而言周期较长,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存量车位进入眼帘——如能将大量的专属车位有效利用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的例子是今年高考期间,与市一中考点相邻的市城管执法监督局动员机关工作人员绿色出行,腾出院内50个停车位供考生家长免费停放,又通过见缝插针方式额外增加了10余个停车位,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需求。而平时,院内停车位还错时向周边居民开放。
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无锡市鼓励和促进停车资源共享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单位应向社会错时开放停车位。市城管局及下属单位作为首批试点市级机关率先实现内部车位开放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协调推进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内部车位向社会开放共享,目前市区两级已新增错时共享车位6626个,其中市级上线共享单位48个,共享泊位3286个,有效缓解了局部区域的停车难问题。
共享模式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错时共享车位的总量仍待开发,而更重要的是知晓度、匹配度仍待加强。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附近居民对共享模式仍较为陌生,因此如何让供需双方更好地对接匹配,将成为下阶段的推进重点。做“增量”,仍需模式上、推广上的创新举措。
(卢易、张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