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产业用地供应不能“喜新厌旧”

  □ 许大伟

  产业用地供应“喜新厌旧”,必然导致产业用地规模不断膨胀、低效用地积累不断增多,影响土地集约化利用。去除 “喜新厌旧”顽疾,应从基础性工作入手,把控源头,精准定位,明晰路径,通过政策制度引路,倒逼产业用地提质增效。

  最近,在基层调研产业用地情况时,发现一个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产业园区经过多年多轮次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沉淀了数量不少的低效用地。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对新增用地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新增产业项目仍然希望依靠新增用地解决。

  产业用地供应如此“喜新厌旧”,原因很简单:其一,由于新增用地问题和矛盾少,地块基础配套到位,拿地后可以迅速开工建设,因此受到项目方青睐。其二,园区存量用地盘活涉及企业的搬迁、安置、补偿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与新增用地相比较用地成本显著增加。

  如果任由这一现象蔓延,必然导致产业用地规模不断膨胀、低效用地积累不断增多,影响土地集约化利用。去除 “喜新厌旧”顽疾,应从基础性工作入手,把控源头,精准定位,明晰路径,通过政策制度引路,倒逼产业用地提质增效。

  以产业项目科学评估倒逼资源分类配置。从源头入手,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对有用地需求的产业项目全面推行用地评估制度,按照项目的产业方向、环境影响、投资强度、预期税收等核心指标,由专业评审小组进行专门评估,评估结果按分值高低分档。达到高分值档次的,可以安排新增指标;其余项目安排存量用地解决或不予单独供地。目前,我市虽然已经建立该项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细化深化落实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定位低效用地。摸清产业用地底数、甄别是否属于低效用地,是盘活利用存量用地的关键所在。应明确牵头部门,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管理大数据平台,整合发改、经信、人社、财税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的相关数据,构建覆盖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全域产业项目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对产业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依据低效产业用地判定标准进行套合,配合实地复验,可以精准认定低效用地,为开发区、园区盘活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和基础支撑。我市该项工作已经起步,但离推广应用差距不小。

  以园区整治中长期规划引导园区更新升级。园区更新升级事关全局,与区域发展战略、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化布局紧密相连,应该以产业调强、空间调优、效率调高为原则进行通盘筹划,制定产业园区整治中长期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避免因“各自为战”造成资源过程性浪费和产业低层次循环。各园区可以规划为指引量身定制落实方案,对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重构、低效用地盘活等工作做出安排,力求在提档升级中脱胎换骨,焕发新的活力。新吴区已先行一步,一些老旧园区经过整治将完成华丽转身,跃升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产业先进的现代园区。

  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需要夯实基础,有序稳妥推进。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更多接地气、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才能推动该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无锡市自然资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