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2版:2023年无锡中招特刊

高一新生必读

如何快速适应高中生活?

  从初三到高一,无论是课程设置、高一学习计划、高一学习方法,还是人际关系、身心发育都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那么,高一新生如何尽快愉快地适应高中生活,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呢?为此本刊整理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角色转换

  高一新生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了。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高中生,并以此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尽快促成自己角色的转换,为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调整心态

  如果你考上的是很好的高中,那么你就要知道学校里优秀的人肯定是很多的。所以,不要害怕有人比你好,毕竟这个世界上比你好的人还有很多。

  你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必要太过于追究每一次的成绩和排名,好结果和差结果都要用平常心去面对。给自己定目标,专注自己的目标,其他什么都不要想。

  学会总结

  每次考试之后,学会总结,不管是好是坏都要总结。养成习惯,这很重要。高一新生面临从初中“保姆型”学习方式向高中“半开放型”学习方式转变,从而为以后进入大学“基本自主型”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中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自制能力

  高中之后要更有自制能力,不要被同学、朋友影响。学会有主见,自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好好学习,高考之后开心的人是你。

  准备学习用品

  把需要的学习工具,不单单是文具,还有参考书之类的都买好。记住,笔记本要多准备几本,不需要很精致,能记就好了,因为重点是记的内容而不是外包装。

  初高中学习差异

  初中学习方式以模仿和记忆为主,而高中阶段学科知识内容多、综合性强,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知识量大,难度大;系统性强,综合性强,各学科互相影响;能力要求高。在高中阶段,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要重视观察、思维、分析、阅读、动手等能力的培养。

  建议准备错题本。各科各备一本,要比较厚的。重复错的题型也要记,因为你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要加强记忆,可以做上同样的记号,让自己注意这些题型。考试前,一般就是拿起这些错题来复习。

  适应环境

  进入高一,学生们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来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校园、校舍;看到的不再是朝夕相伴的同伴,而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

  而中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尚不成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缺乏足够的交际技巧,常常会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的心理。

  因此,对在新环境中将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做到思想上重视,心理上有所准备,到时行为上才能够接受。

  很多高中生选择住校,由依赖性的家庭生活突然转变成独立性的集体生活。绝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一上来会很不适应,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自行解决更多生活上的事情,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从而不断提高自理能力。

  做好吃苦的准备

  中考之后,许多初三学生都会彻底放松下来,觉得学习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然而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它是选拔精英的教育。家长和孩子都得做好接受磨砺的准备。

  所谓“磨”至少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需要不停地重复;第二重是过程肯定不会舒服;第三重是结果会让你成长。

  初中的东西以记忆为主,有部分浅显的理解内容;高中的科目特别是理科,重点考查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理解的东西抽象难懂,技巧和方法的运用灵活多变。

  作为家长,在孩子高中阶段能做的其实很有限,最应该做的是学会逐渐放手、适当退后,留出机会让孩子接受磨砺,过程虽然时常令人心疼,但成长后的孩子会令人骄傲。

  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高中的课程繁重且难懂,孩子若是把初中那种“上课听听讲,下课做做题”的学习方法带到高中去,将会在高中的考场上溃败。

  有一个比喻形容初中和高中学习方法的区别:初中学习是上课学包饺子,作业就是包饺子,考试考包饺子;高中的课堂学包饺子,作业是包包子,考试考烙饼子。

  也就是说,初中你只要有个好记性就可以考得不错,高中是要培养你举一反三的能力。你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会包饺子,回去还要想办法自己把做包子的方法琢磨出来,并且学会总结这类东西的做法,考试遇到烙饼子,你即使没有做过也要根据平时包饺子、包包子的经验技巧来推导出烙饼子的方法。

  说得专业一点,高中的学习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高一新生入学后在学习上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思维习惯的转变。

  高一第一个月,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这个思维转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找个时间,把自己曾经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的学习方法做个归纳,对自己有用的就坚持下去,对自己没用的哪怕别人用得再顺手,自己也要有清醒认知。

  (杨洁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