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欣润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组关乎无锡科技水平的关键数据扎实亮眼:2022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8%,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升至41.3%、50.4%。无锡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居全国第12位,较上年度提升1位。
关键数据折射城市在必由之路上的奔跑之势。近年来,无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之光点亮关键环节,让创新要素竞相迸发能量,为未来蓄积动能,奋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推动产学研
重磅平台蓄积新动能
近年来,无锡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不断搭建大平台,为创新聚势、为产业聚力、为发展赋能。
2023年7月21日,对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研究院的科创载体在这一天正式启用。自成立以来,该研究院以边建设边研发的步伐,瞄准先进内燃动力领域国际领先、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产业化项目。目前,该研究院首批拟孵化引进的11个项目已初步完成。“研究院将重点聚焦先进动力、氢能和储能、智能制造与装备等产业方向,广泛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团队,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聚集平台、应用研究和转化平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瞄准新赛道,塑造新动能。2021年以来,无锡率先抢位,与12家未来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在产业、项目、人才的合作上不断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去年底,北京大学与无锡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落地无锡高新区。这两所研究院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和引进科创人才,构建基础科研与产业化推进平台。
重磅平台,蕴含强大动能。“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等大国重器是无锡的骄傲。在这座城市,还集聚着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江苏集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这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成规模、成体系的研发机构格局正在构建。到2025年,无锡将建成新型研发机构75家。今年我市还成立了产业创新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为未来发展蓄积更多动能。
关注基础研究
企业争做创新的主体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奔跑者。观察无锡的科创企业、龙头企业,他们的实验室里正涌动着新的力量。
新能源是当下最火热的赛道之一。诞生于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新能源技术企业——领声科技,这两年频频被资本相中。企业的魅力在哪里?破解痛点。当前锂电池的发展痛点之一就在于如何实时、无损、原位地获取锂电池的内部信息,以便在研发、生产、管理、回收环节对锂电池的状态作出判断。领声科技的电池超声扫描系统,仿佛为电池做了B超,可服务于电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失效分析等。
领声科技CEO邓哲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本科学的是材料学,研究生开始对黄云辉教授关于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的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就报考了黄教授的研究生,加入了动力与储能电池实验室,围绕这个方向一直钻研到博士。”邓哲说,自己创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论是方向的选定,还是关键技术的攻关,都离不开导师的支持。他表示,当前正围绕如何对电池内部缺陷做更精准的分析评判进行研发,这涉及到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研发。
观察无锡的行业龙头企业,可以发现他们不仅以科技立身,这些年更是在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上发力。比如,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是全球产品规格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特殊钢单体生产企业。专门成立的兴澄特钢研究院,是高度专业化的特钢研究基地。比如,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动力电池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在装备制造方面持续以自主研发创新为核心,多项技术填补了产业空白。在今年的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这两家企业各自申报的项目均获得二等奖。
鼓励企业关注科研,除引导建设市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产学研合作外,今年6月初,我市还开启了市重点实验室的申报通道,希冀打造出一批关注基础研究的市重点实验室,以市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将向上争取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高科技竞争力。
开放协同创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揭榜挂帅,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久之前,市科技局发布了2023年科技创新创业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这也是无锡组织“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的第三年。“太湖之光”面向医疗卫生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产业前瞻及关键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等多个申报方向,出题人来自企业,答题人也面向企业进行征集。“健全‘太湖之光’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并形成机制,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占据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储备。”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回顾此前的立项项目,不少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由无锡福祈制药有限公司联合江南大学产学研攻关的谷胱甘肽原料药及其制剂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通过紫外线诱变技术、乙硫氨酸耐性筛选,已获得一株高产谷胱甘肽酵母优良菌株,谷胱甘肽含量达6%以上,谷胱甘肽的提取收率提高至90%以上。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产品研发已进入到中试阶段,距离产业化再进一步。将这一创新的体制机制延续下去,据悉,我市每年部署实施100项以上产业前瞻及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等。
探索更多的创新体制机制,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今年3月,我市启动市级创新联合体备案申报。这是继去年中科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牵头的高算力芯片设计创新联合体、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高性能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牵头的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技术创新联合体入围省级创新联合体试点名单后,我市在市级范围内作出的又一探索。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朝着更明确的目标深度融合、破题。据悉,目前市科技局已收到54家创新联合体的申报,评审结果将于近日出台。
创新发展的“朋友圈”持续扩容。据悉,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与环太湖科创圈成员提高协作的广度和深度,挂牌运行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无锡分中心。同时,加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提速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启动运作无锡与深港、横琴粤澳协同创新中心,并与港澳知名高校机构开展合作共建,创新发展“朋友圈”持续扩大。
发力科创载体
太湖湾科创带项目加速落地
2020年,《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发布。三年起步、五年成形、十年见效。太湖湾科创带的建设历经三年多,格局逐步打开、框架逐步建立、势能逐步释放。2022年,太湖湾科创带内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3026件,同比增长20.7%,占全市比重51.4%。与此同时,141个重大产业项目和93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在加速建设,蠡湖未来城等八大科技新城提速建设,科创带持续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引育和集聚,打造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平台和高端人才团队等标志性成果。
太湖湾科创带的建设中,多个科技城表现亮眼,重要平台、重要项目接连落子,“科产城人”加速融合。太湖湾科创城已形成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软件四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90%以上。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粒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光子计数成像芯片项目,谷泰微电子总部项目等重大项目接连敲定,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华进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纷纷落地。
在梁溪科技城,项目总投资约12.4亿元的无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基地于近日启动建设,该项目由梁溪科技城与华为合作打造。这一中心将聚焦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及应用等核心赛道领域。此前,无锡梁溪科技城与北醒光子科技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签约后梁溪科技城主要围绕智能汽车、大交通及工业传感等领域,就激光雷达核心零部件及整机产品展开全方位产研合作。
科创载体是土壤,科创政策是阳光雨露,细密滋润着科创主体。这些年,无锡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出台“创新30条”“创新10条”,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科技立法。此前,无锡再发布“1+4”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文件,形成了覆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创新型企业培育、新型科创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全方位政策体系,构建起科技创新制度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