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调查,是自然界的“人口普查”。摸清“家底”有助于科学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获悉,无锡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初步出炉,我市累计记录物种3770种(含种下等级)。“通过建立物种名录数据库,就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完善、准确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市正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保证生物多样性资源有序利用,建设“山水入城,蓝绿交融”的美丽无锡。
无锡物种数超过全省物种数二分之一
通过整合无锡各板块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记录物种3770种,其中维管植物1483种,陆生昆虫943种,陆生脊椎动物394种,水生生物950种。无锡市物种数约占全省已记录生物物种数(6903种)的54.6%,在全省各市层面属于第一梯队。
重点保护及珍稀物种繁多。通过整合统计各板块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无锡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95种,包括银缕梅、金钱松、银杏、白颈长尾雉、长江江豚等12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水蕨、浙贝母、野大豆、虎纹蛙、脆蛇蜥、花龟、白琵鹭、黑翅鸢、震旦鸦雀、貉、硕步甲等8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累计记录珍稀濒危物种92种,其中极危物种4种,濒危物种19种,易危物种23种,近危物种46种。
物种“家底”持续更新。各级新记录物种超40种,其中长江无锡(江阴)段近20年来首次发现新生幼豚;“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藏身于宜兴竹海镜湖;长广溪湿地的西方秧鸡、马山湿地的疣鼻天鹅、蠡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凤头鹰等数十种“罕见”鸟类和震旦鸦雀、卷羽鹈鹕、黄嘴白鹭、黄胸鹀等珍稀鸟类不断刷新无锡物种名录。
万千生灵乐活“安居”空间日趋完善
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是万千生灵乐活“安居”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我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不断扩大,在划定9大类42块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的基础上,以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保护体系。通过调整国土空间利用功能,将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增加至839.78平方公里,占比提高3.60%;生态空间管控区面积增加至1287.84平方公里,占比提高1.30%,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重位列全省第二。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也在逐步完善。针对银缕梅、白鹇、白颈长尾雉、中华鬣羚、貉等重点保护物种,我市建成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和4处省级森林公园。新建14个城区绿化公园,总面积达2.02平方公里,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扩大了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栖息场所的昆虫、林鸟、中小型兽类的活动空间。
同时,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规模初现。目前,我市共有湿地123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6.7%,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7.5%,位列全省前三,并针对长江、太湖划定6处重要湿地,建成梁鸿、蠡湖、长广溪3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6个省级湿地公园和29处湿地保护小区。通过连通水系,初步形成无锡湿地生态系统“点—线—面”保护体系,保障了湿地栖息生物的多样性。
建好缓冲区、生态岛扎牢“绿篱笆”
生态资源既要“护”,也需“育”。无锡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安全缓冲区和“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试点,打造各类生物来锡安营扎寨的“聚宝盆”。
近年来,在太湖、长江、京杭运河沿岸及城市近郊、工业集聚区周边等区域,我市整合湿地、水网等自然要素,积极探索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建设项目,累计梳理入库项目达45个,建设完成生态安全缓冲区10余个,占全省生态安全缓冲区总数的20%。
此外,宜兴龙池山(森林生态系统)和滨湖长广溪(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被列入省生态岛试验区实施计划的38个重要点位,将于未来十年重点建设,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对照入选名单可发现,我市两处入选点位均具备“无锡生态特色”。其中,长广溪湿地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物种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系统相对完整,被评定为三级协同保护区域;宜兴龙池山以低山丘陵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分布有全省唯一的常绿阔叶林,是全省陆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定为一级优先保护区域。
书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丽画卷还需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支撑。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无锡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在贡湖湾正式启用。该观测站观测范围覆盖贡湖湾湿地公园全域,布设的3处高清探头与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鸟类AI自动识别监测系统”联网,不仅可实现对贡湖湾鸟类的全天候观测,还能进行智能识别和实时展示。“观测站向大众开放,能让更多的人感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据介绍,我市还将着重推进宜兴龙池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江阴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站,实现珍稀物种和本土物种的持续性观测。
打造“一圈两区八廊多点”生态格局
“全面摸清无锡全域生物多样性‘家底’,就能为接下来精准保护打下基础。”相关人士透露,我市正在编制《无锡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基本形成以太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为“一圈”,长江(江阴)水生生物保护功能区、宜兴丘陵陆生生物保护功能区为“两区”,现有水域和道路绿化带构建的物种迁徙廊道为“八廊”,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节点为“多点”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
“太湖区域承载了无锡超过50%的生物资源,是无锡湿地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储备库。”据介绍,太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侧重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两栖爬行动物和迁徙鸟类等生物资源及其遗传资源的保护,重点保护生物资源包括“太湖三白”、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刀鲚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乌龟、黑斑侧褶蛙等濒危两栖爬行动物以及卷羽鹈鹕、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
长江(江阴)湿地和宜兴丘陵则分别是无锡重要经济水生生物和陆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承载了无锡超60%的物种资源。江阴拥有35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长江水域孕育了长江江豚、刀鲚、中华绒螯蟹和中国淡水蛏等重要物种。宜兴丘陵地区承载了无锡70%的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存较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更为白鹇、白颈长尾雉、豹猫、獐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银缕梅、喜树、脆蛇蜥、硕步甲等无锡极小种群物种提供了栖息繁衍场所。(陈菁菁、夏昊森)